中药外敷与化疗同步进行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效果观察【关键词】中药外敷;预防;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
10-0061-01
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中静脉化疗是主要方法之一,但因化疗而引发的并发症中化疗性静脉炎是其中之一。
静脉输液中80%左右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静脉化疗的患者比静脉输液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还要高。
因此,容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阻碍了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带来了困难。
临床工作中多数患者由于picc导管价格昂贵,而选择价位较低的浅静脉留置针。
因此,提前给予患者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干扰,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尤为重要。
目前,多数报道为化疗后发生静脉炎后的治疗,对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给予的相应的预防性措施较少。
因此笔者所在科室采用中药外敷与化疗同步进行预防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需进行化疗的160例住院患者,所用化疗药物为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长春瑞滨等。
16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06例,女54例,年龄22~70岁,平均52.65岁。
将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中药湿敷组(治疗组)80例,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组(对照组)
80例。
两组患者病程、病情、病位、穿刺成功率、药物渗漏率等各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两组病例均排除糖尿病史、药物过敏史。
1.2 中药组方
鸡血藤40 g,苏木20 g,桃仁20 g,红花15 g,忍冬藤30 g,徐长卿30 g,丹参30 g,木瓜15 g,桂枝15 g,碾沫。
1.3 临床疗效标准
1.3.1 静脉炎程度分级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判断静脉炎的标准[2],根据输液部位的疼痛、发红、水肿程度及有无条索状物的形成,分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3.2 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3]是将疼痛程度用0~10这11个数字表示。
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
被测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在其中一个数字记号。
1.4 方法
1.4.1 观察组将蜂蜜与自制中药(75 g)充分搅匀,调成糊状,均匀的摊在长18 cm,宽9 cm,厚度0.5 mm的敷贴上,于化疗药物输入前1 h置于套管针敷贴上方沿静脉走向。
持续24 h,连续使用3 d,观察静脉血管情况。
1.4.2 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直接给予患者局部静脉留置针穿刺。
1.5 护理
(1)在进行化疗药物静脉输入时,确保治疗组和对照组穿刺的
一次性成功,并注意保护静脉。
(2)严格遵照护理质量标准,做到无菌操作,选上肢前静脉,当日治疗液毕即进行拔除套管针。
(3)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理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避免在24 h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
(4)统一使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2g ×25 mm的回缩式静脉留置针。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3%,高于对照组的4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化疗中使用的药物毒副作用是肿瘤患者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长期用药致使静脉内膜受损,最终导致静脉内膜炎。
中医认为是因气滞血瘀毒结造成,致使局部脉络气血不畅。
鸡血藤、苏木、桃仁、红花、忍冬藤等以上诸药均具有清热、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同时还有解毒、养肌肤促进皮肤弹性和颜色恢复之功能[4],通过治疗组的观察发现中药对预防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效果好,适用于各种化疗药物。
采用中药外敷提前给予静脉血管的干预,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此方法简单方便,患者容易接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冬梅,王曙红,李亚平.复方七叶皂苷防治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40-41.
[2]廖春红.静脉输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3,17(11):351.
[3]李佩文,蔡尤蓉.癌症疼痛中西医汇通[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
[4]罗丽柏.静脉炎的中医防护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
(收稿日期:2013-01-16)(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