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

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


化疗前后用0.9%氯化钠注射 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 100ml冲洗静脉。同时静脉推 注多种化疗药时,应先给刺 激性强的,中间用少量0.9% 氯化钠注射液间隔注射。化 疗药物稀释浓度要适当,一 般一次使用稀释液量不得少 于20ml。多种化疗药物输液 时应严格间隔给药,间隔时 间大于15min,其间输注等渗 液不得少于10ml。以上方法 既能保证有效给药,又能减 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一、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6、个体因素 与病人全身情况有关,若为特异性体质,输 入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顺铂等化疗药后表现 出局部过敏反应。最近有报道认为,静脉药物 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主要原因与 神经传导有关,其机制有待探讨。
二、 化疗药物引起静脉炎的机制

化疗药多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刺激性强,一 般刺激性化疗药输液后刺激局部血管发生痉挛 致血管壁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细胞毒性药 物发生渗漏则引起静脉炎。无刺激性化疗药, 如氨甲蝶啶渗出可干扰叶酸代谢,影响正常细 胞的新陈代谢

(4)硫酸镁外敷 硫酸镁湿敷直 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使血管平 滑肌松弛,解除血管痉挛,扩张 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 部炎症。高渗糖联合硫酸镁、维 生素B12 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效果 明显。硫代硫酸钠具有碱化作用, 维生素C具有氧化作用,氢化可 的松有抗炎作用,溃疡贴有保湿 生肌等作用,外敷均可治疗化疗 性静脉炎。开始输注化疗药时, 使用33%硫酸镁纱条沿静脉走向 湿敷于注射静脉上至化疗液体滴 完,拔针后1~2h停止湿敷,直 至疗程结束,能大幅度地减少静 脉炎的发病率。
三、护理措施

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用药,拔 针后压迫针眼处2~3min,局部肢体制动,用 注射器尽量回抽外渗的药物,并作好局部处理。
1、 局部外敷

(1)冰敷疗法 冰敷疗法是应用 物理因子刺激局部迅速降温,可 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 性,减少渗出,由于血管收缩, 减少药物吸收,从而减少化疗药 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冰敷可 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 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 害,它还可缓解肌肉收缩与松弛 的速度,肌肉电兴奋性减弱,因 而具有解痉作用。此法尤适于化 疗药及一些非缩血管药外漏,可 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水肿或药 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炎 性反应。同时嘱病人及家属要预 防局部冻伤。
一、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2、 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 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一、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3、血管因素 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抗 癌药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 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 反复大剂量多种药物综合冲击化疗的应用及多 次静脉穿刺对血管内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使管壁变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静脉萎缩 变细,皮肤沿静脉走向色素沉着,引起静脉炎
3、选择合适的针及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浅静脉留置针,此 针留在血管里的是软管,不 易因机械因素损伤血管而减 少渗漏的发生,从而起到保 护血管的作用。穿刺部位应 选择前臂,不宜选择手背及 脚,因为这些部位皮下脂肪 少,一旦发生渗漏的话,易 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骨头 及神经坏死。
4、 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作用
1、 正确选择穿 刺血管 4、 减少化疗药 物对血管壁的刺 激作用 2 、提高穿刺技 术 5、加强巡视 3、选择合适的针及 穿刺部位 6 、提高病人自护能 力
1、 正确选择穿刺血管

为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静 脉输注强刺激性、高浓度的化疗 药(如异长春碱类、榄香烯乳、 诺维本等)时应选择血管弹性好、 回流通畅、血管内径较粗、便于 观察和穿刺的部位。临床工作中, 对多次化疗及外周静脉较细者宜 用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 脉穿刺置管。上述部位血管管径 粗、血流速快(1.0~2.5L/min), 药物与管壁接触时间短,既减轻 化疗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症状, 又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2)中药湿敷 将清热解毒、活 血化瘀、消炎止痛之中药制成药 膏涂抹,对各种药物渗漏引起的 水肿、瘀血、疼痛疗效确切。大 黄、芒硝各250g研碎后用陈醋调 成糊状,取适量涂于无菌纱布上, 厚约3mm,覆盖范围大于病变范 围1~2cm,外敷于静脉炎处,1 次/d,10d为1个疗程,治疗静脉 炎效果好。桃仁、生山栀研细加 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外敷疗效显著。 六神丸研磨加适量蜂蜜调成糊状, 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有独特疗 效。
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滴入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 重要手段之一,为有效地控制肿瘤,反复、 多次化疗已成为临床抗肿瘤的常规治疗方 法,但却因此损害了血管,易造成静脉炎。
一、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 药物因素
化疗药物无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 细胞具有一定损伤,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其损伤程度 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 关。强刺激性药物(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等)在很短时间 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血管本身缓冲应激能力或 在血管受损处堆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起血管内膜受累;而弱刺激性的药物 (环磷酰胺、卡氮芥、氟尿嘧啶等)长时间滴入血管,持续刺 激血管内膜,使内皮细胞破坏,引起静脉炎。
2 、局部封闭

化疗药外渗引起静脉炎采用封闭注射可阻止药 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常 用盐酸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磷酸钠作局部环状 封闭,减轻或阻止液体和药物的外渗以及疼痛 等不良反应。
四、预防措施
针对化疗药物发生渗漏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做好以下预防工作,是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重 要措施。
2 、提高穿刺技术

提高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 免反复穿刺。穿刺点的选择由末 梢开始,两侧肢体交替穿刺,对 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 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再进 针的方法。进针后妥善固定针柄, 并询问病人穿刺部位有无疼痛及 其它不适,加强病房巡视,1次 /30min,输液完毕后拔针并按压 针眼处3~5min。硝酸甘油注射 液局部涂抹,产生扩血管作用, 增加局部血流量,不仅能提高静 脉穿刺的成功率,还能有效避免 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无菌棉 签沾取阿托品注射液涂抹皮肤, 同样能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

一、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4、 解剖因素 由于肘窝、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 漏不易及时发现,导致血管、神经出现肌腱挛 缩。指间等处细小血管壁薄,耐受性差,易渗 出。下肢静脉输液易栓塞,除上腔静脉受损外, 一般不宜化疗输液。
一、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5 、操作技术 操作中机械性损伤是造成静脉化疗药物外 渗引起静脉炎的主要因素。肿瘤病人在短期需 反复多次化疗,进行化疗的血管本身已被破坏, 静脉穿刺的难度大,若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成功 率低,或固定针头位置不当,可加重机械损伤, 使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局部血管壁缺血缺氧, 通透性增加
5、加强巡视

在输化疗药物之前、之 时及之后应严密观察穿 刺部位有无回血、肿胀, 并询问病人穿刺部位有 无疼痛及其他不适,一 旦发现或怀疑有渗漏或 静脉炎应立即处理。
6 、提高病人自护能力

化疗期间,加强化疗药 有关知识的宣教,教会 病人自行观察静脉输液, 一般速度为50gtt/min, 老年人及有心、肺、肾 疾病病人宜30gtt/min;观 察渗漏的症状及体征;穿 刺部位有无回血、肿胀 或疼痛,使静脉炎、渗 漏等早期症状得以及时 发现和处理。
1、 局部外敷

(3)马铃薯外敷 将新鲜马铃薯 洗净后后再用冷开水冲洗,切成 厚度为0.2—0.3cm片状,贴于穿 刺静脉上方,并用纱布包裹后胶 布固定,每隔2小时换一次。马 铃薯含胆碱烷衍生物,可促进血 液循环,起到较强的消肿止痛作 用,并且含有大量淀粉,具有高 渗作用能缓解局部肿胀,马铃薯 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具有维持 神经系统的功能及抗神经炎的作 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