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 09010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开拓、创新、求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与时俱进。

2.掌握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技术及作物高产、优质栽培、高效耕作制度设计、规划、实施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外发展动态;至少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书刊及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能力,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

3.身体健康、研究方向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设置如下研究方向:1.作物高产优质与高效栽培2.高效耕作制度3.精确农作技术三、学习年限非在职学习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的最低年限为3 年。

在职学习研究生最低学习研究的年限为4 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学业的申请报告,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部审批,报告批准方可延期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

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获得30学分,一般不超过40 学分。

一)学位课(20 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3 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学分自然辩证法2 学分2.外国语基础外语4 学分专业外语1 学分3.高级植物生理生化或高级耕作学 3 学分4.精确农业基础 3 学分5.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3 学分6.作物栽培与耕作专题讨论 3 学分(二)选修课专业选修课(9 学分)(1)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生理、生态3 学分(2)高效农业发展模式 3 学分(3)农业信息技术 3 学分公共选修课(28 学分)(1)生物数学 2 学分(2)植物生理实验技术 2 学分(3)植物显微技术 2 学分(4)文献检索 2 学分(5)技术经济分析 2 学分(6)农业系统工程 2 学分(7)计算机仿真与应用 2 学分(8)FORTRA程序设计 2 学分(9)线性代数 2 学分(10)农业气象分析 2 学分(1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 学分(12)农业法规 2 学分(13)生态农业建设 2 学分三)其它研究生素质教育 1 学分五、学位论文工作一)论文的选题与开题报告1.从本学科出发,着重选择对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课题。

2.选题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选题时必须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已达到水平和有待进一步探讨或解决的问题。

论文中要提出新见解和新内容。

3.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及特长,对所选题目工作量和难易程度作出恰当估计, 使研究生在一定时间内能作出正确结果。

4.选题应尽可能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

5.选题后应尽快进行开题报告。

未通过者,应在导师指导下修改后重新进行。

二)论文撰写格式论文的题目应根据整个论文的中心内容而定。

学位论文的前面应有简短摘要,约200〜300字。

阐述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对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评 述,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工作的范围。

5.材料和方法:包括试验设计,试验材料,处理方法,测定或操作技术,数据处理等。

6.结果分析:按研究的目的和试验设计要求的逻辑顺序列出所得结果,并对结果作出性的定量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点。

7.讨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问题,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及指出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8.结论:论文概括性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简明扼要。

9.参考文献:列出所引用文献的作者、文献名称、期刊名称、卷数、期数及页数,书籍还应注明出版单位及版本及年份。

外文文献列出原名,中外文献不要分开,应按在 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

10.外文摘要:将论文前面的摘要写成外文。

11.附录:包括未列入正文的必要图表、公式的推导等。

三)论文的质量要求1.论文必须目的明确,设计合理,方法正确。

2.目录 一般应列出目录并注明页码。

3.摘要 4.引言2.论文必须数据真实,结论确切,词意准确,条理分明,精炼扼要,在较强的逻辑性。

3.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提出一定的新见解及新内容,其中包括:在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的某一领域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见解有所补充和发展。

应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获得有意义的新结果。

3)4)对原有的方法、技术加以行进或应用,解决了解新的问题。

将其它学科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引入本学科进行研究,取得有意义的结果。

5)对当前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4.学位论文应写得细致、具体、精炼、准确、字数一般控制在 2 万字左右。

5.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四)论文评阅与答辩论文完成后,应请同行专家2 名和导师评阅,同意后方可申请预答辩和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

其中1位为外单位或相近一级学科专家。

通过答辩,建议授予硕士学位。

否则,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导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制定硕士生培养计划,并可组成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对研究生进行具体的培养和指导。

1.思想教育工作院、系都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有专人负责。

导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科研全过程,导师不仅向研究生传授业务知识,更应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硕士研究生除了学习好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课外,还必须参加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任务教育、公益劳动,自觉地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纪律的专门人才。

研究生毕业前要进行思想政治及品德鉴定,写出评语。

2.课程学习为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栽培学及耕作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较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必须学好学位课,积极参加研究生讨论。

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和研究生基础条件,选读几门选修课程。

注意因材施教,不强求一致的课程学习方式,可采取课堂听课、专题报告、讲座及在导师指导下自学,阅读指定的书刊等方式完成。

以培训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生在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对国内外科研项目的了解,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论文题目、试验设计、实施方案及经费概算等),经导师组审核,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方可实施。

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在以导师为主的论文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研究生必须定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便听取意见,及时按受指导。

在开展论文试验的全过程中,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认真细致地观测记载,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原始记录、资料必须完成保存,以便备查)。

试验结束后,对所获试验资料进行认真的、科学的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写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学位论文。

论文完成后,经导师同意,申请论文答辩。

在此期间,研究生可随导师或独立参加一些学术活动。

4.教学实践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应组织硕士生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如试讲部分章节、指导实习、批改作业、课程辅导等,总工作量一般不少于120 学时。

考核合格,计2 学分。

根据研究生的来源及去向,可适当增加或减免教学工作量。

5.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与可能,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有关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工作。

尤其是对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取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或来自非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还应组织参加一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了解社会,了解农民,了解生产实践对专业的需求,并增加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所参加的活动,要及时写出心得体会报告,作为考核内容。

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考核不合格者或未参加者都不能毕业。

6.文体活动注意组织研究生坚持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七、思想品德教育院党政组织、导师和任课教师切实加强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导师坚持教书育人,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修养,工作中能团结协作,达到攀登科学高峰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境界。

研究生除学好政治理论课和研究生素质教育课外,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公共活动和公益劳动。

八、其他考核要求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除了上述培养环节和要求以外,还必须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活动,通过中期考核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

1.外语6级: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通过国家外语6级考试。

2.中期考核:按照校办(研)发(2001)47 号关于印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工作暂行规定》中的要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中期考核工作。

依学校有关要求,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论文开题、研究工作进展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接受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否则,按有关规定处理。

3.发表论文:参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学术水平基本要求暂行规定》执行。

4.学术报告:研究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院、学校以及国内外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交流活动,参加学术报告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必修环节。

每位研究生在毕业前参加学术报告活动应不少于8 次,可确认为完成该项考核环节。

本学科研究除参加校、院有关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外,每学期第18 周,进行一次本学科专业的论文工作报告,并要求依多媒体形式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