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系型作文题写作指导及相关拓展

关系型作文题写作指导及相关拓展

关系型作文题写作指导及相关拓展写作佳苑2012-12-02 1615关系型作文题写作指导及相关拓展源自高考作文一、认识关系型作文题(一)要明确关系型作文题及其命制特点。

所谓关系型作文题,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一种话题形式,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兼顾话题构成的各个要素,清楚地点明其间关系。

如:“失去与获得”“感情的亲与疏”。

需提请注意的是,构成关系型题目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

如2003年高考作文题,就可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理解:①从正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助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真挚的感情引导健康的审美意识(爱憎分明)。

②从反面看,感情的亲疏有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此可谈及任人唯亲、偏信则暗、徇情枉法、有失公允及恨乌及屋等。

③全面地看,感情有亲有疏,但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能受情感亲疏而左右。

就关系型作文题的命制而言,其形式主要有两种:①直接亮出话题,如以“冷与热”为话题。

②由具体材料抽象出关系型题目。

(二)要辨明关系型作文题要素间的关系。

关系型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题目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

关系型作文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自由与纪律”这个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

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

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题目的诸要素之间为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

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要理解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题目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这个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

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题目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

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

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上四种关系是常见的,但远不是关系的全部。

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三)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作文题的诸个要素。

有些作文题的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一目了然。

如“文凭与水平”谈的是学历与能力;“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痛苦与成功”谈的是过程和结果;“我与地坛”谈的是人与空间;“平凡与伟大”往往指具体的言行与抽象的精神品质。

而有的题则比较复杂,即使是同一个题,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那么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

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则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另外,针对这个文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因此,我们在面对一个关系型作文题时,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发散思维,审慎解读。

(四)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虽然同一文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绝不允许同时关照作文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

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讨好。

因此,考生写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那种自己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关系,进行精心构思、成文。

(五)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近年来,高考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这是对文体的一种淡化,但这决不意味着不要文体。

事实上,每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各省都毫不留情地将文体不符的“四不像”作文视为“严打”的对象。

因此,考生的考场作文更应彰显文体特点。

应试训练中,可供选用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小说或散文,或寓言或童话,或诗歌或戏剧,或书信或演讲,或辩论或报告……但粗略来分,主要有记叙、议论两大类。

假如你要写记叙类文章,你就得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

假如你要写议论文,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一定要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对于关系型作文题的写作,你不管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作文题的各个概念要素,明确其间关系。

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也不能将关系绝对化,表述过头,失之严密,而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解读。

二、关系型作文题如何准确审题立意人们一般把材料作文分为三部分:一是材料语,二是提示语,三是要求语。

这当中,“提示语”不一定都有,但“材料”和“注意”是不可少的。

其中,“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观点,同时对“提示语”也起着注释和说明的作用;“提示语”是审题立意的重要对象其作用是启发审题、立意和明确写作的范围(如没有提示语则要用好材料)。

“注意”则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审材料语材料与写作立意之间有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不必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与立意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尤其是没有提示语时。

这就要求,审题时就仔细推敲材料。

读材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的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例如:2004全国IV卷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

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

’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

’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

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

’”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审提示语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

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文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2004年广东考题的提示语是:“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

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

”这个提示语就暗示了“语言与沟通”的立意方向:沟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沟通的障碍。

三、审要求(注意)语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

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

近年来要求越来越宽泛,大多坚持“三自”的原则,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

如2004年上海的作文要求明确规定“诗歌除外”。

“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

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不仅要看清以“要求”或“注意”这样明显的形式提出的要求,还要看出隐含在题目之中的具体要求。

三、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题目内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

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

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

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

关系型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

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

就一般材料作文而言,也要处理好材料与提示与之间的关系。

另外,注意偷换概念。

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

四、2005年全国卷作文题点评【全国I卷】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暴露我的愚蠢。

”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