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清单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 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 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1956年~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
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①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
②措施:1956年《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制 定八字方针。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单元易错易混点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 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 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 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 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 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 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 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 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 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 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渐开始恢复。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36年:“十年动乱”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建 设。 ①背景:中共指导思想“左倾”错误上升到“以阶级 斗争为纲”。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中苏关系的恶化,使中国政府对世 界战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对经济建设有消极影响。 ②措施: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革对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 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同时,进一步拉大 与发展国家的差距,失去经济发展机遇。 但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对外开放中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4)1978年以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92年至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①背景: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国际风云变幻,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中 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 ②措施: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中共十四 大的召开;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人 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①背景: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②措施: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调整、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 财经。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国家开展有计 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1953年~1956年:工业化起步阶段。
(4)1978年以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8年~1991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正式开辟。
①背景:文革结束后,经过两年徘徊前进,党召开了十 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新时期。
②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旧体制,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 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 局面。
易错点纠正: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2、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怎样的土地所有制? 3、如何理解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4、文革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文革的成就? 5、文革结束=“左”倾错误结束了?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没改变土地公有制? 经营方式 是否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什么?
重点优化:
1、整体感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2)1953年~1956年:工业化起步阶段。
(3)1956年~1976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
(4)1978年以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阶段。
①背景:新中国政权已得到巩固,为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②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 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 本建立起来。 ——到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 标,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巩固1: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 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原因: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设 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 占比重迅速增加(1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1分);1950年,国家合理调 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整工商业( 1分);1953—1956 (1 年,通过社会主义 分,若不答“消失” 不得分)。 2分),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 材料中的三个图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在所有制结构 方面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分 析造成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