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生活的启示”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专题,《钓鱼的启示》正是其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
34年后,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主题: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是这篇文章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我着眼整体进行词句段教学,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案例描述:
一、谜语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这本书没有作者的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作者。
这是什么?(生活)
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现在,我们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二、直奔中心。
读课文最后一段。
问:在课文中,“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分别指什么?
三、品味“钓鱼”之喜。
师:看来这条鱼很有魅力呀!它魅力何在?
1.“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鱼大)
2.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
”(鱼漂亮)
师:“我”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学生再次回到文中,很快有了新发现。
3.“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来之不易)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的影子。
”(无外人知道)
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
四、感受“抉择”痛苦。
师:爸爸喜欢这条鱼吗?他“盯”着鲈鱼可能在想什么?
生:好大的一条鱼,把它留下吧。
可是,这样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坏板样。
不行!必须把鲈鱼放回去,让孩子知道,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师:这鲈鱼就像是刚到手的宝贝,要让作者放掉,就像要割他的肉一样。
(引读课文)
师:难怪作者会急切地问——
生:“爸爸!为什么?”
师:难怪作者会委屈地争辩——
生:“可是不会掉到这么大的鱼了。
”
师:难怪作者会伤心——
生: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难怪作者放鱼时会那样的难舍难弃——
生: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
四、体会“抉择”的意义。
师: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1、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
“鱼”为什么加引号?在漫漫的人生路上,“诱惑人的鱼”可能是什么?对于上面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那是诱惑人的财物、金钱、名利。
2、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
“是”指什么?“非”又是指什么?就拿钓鱼又放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
“是”?什么是“非”?做起来为什么非常难?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很多学生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如:有一学生说:“有一次,老师多给了我分数,我一看很高兴,但是当我仔细再看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错误,老师没有扣分,我就想若是给老师看了,我与这个高分就擦肩而过了,可是不给老师看,就不诚实了,我很矛盾。
但是,我想起了老师平时教育我的话,就给老师看了。
”又有一学生说:“我有一次,借了同学的橡皮,我看到他的橡皮很好,就自己留下了,不想还给他了。
后来又想,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不能占为己有。
于是,就把橡皮物归原主……
反思和评价。
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精读课文,对小学生来说,读懂它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于我来说,教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地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钓到大鱼时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悲哀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詹姆斯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还能起到情感传导作用,架起教师、学生思路之间的桥梁,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新课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因此,我教《钓鱼的启示》时,用一个谜语导入。
这时,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打开书读起来。
这样,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
在处理钓鱼这个故事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环境描写、结合对“我”钓鱼的动作描写、结合对大鱼的描写,体会到这条鲈鱼的大而美丽,体会到我钓到它的艰难;从父亲的“欣赏”中,想象父亲的心理活动,填补空白,为下文理解“道德的抉择”做铺垫。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借助对话还原生活,体会主人公当时当地的复杂心情,进而深刻理解主人公对“规则”的态度和认识。
在讲到
第15自然段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为什么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帮助学生领悟到作者34年前痛苦的抉择,实际上是父亲让他获得了抵制诱惑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明白钓鱼的启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此时,我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规则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从而突出主题。
评价:
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感悟、品味、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刻感悟和理解文中“我”所获得的启示——“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内心的情感随着对话的逐层深入而层层推进,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如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
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我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待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