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钓鱼的启示》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钓鱼的启示》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13钓鱼的启示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刚刚认识了杨老师,那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然而很多人知道他却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源于他写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课件出示文章结尾: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读着这样一个结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1:什么启示?什么回忆?……生2:他在这个晚上干什么了呀?生3:三十四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师:对。

其实大家的问题都集中在一块,那就是:那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给了我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对吗?咱们今天就要来看看他写的这篇文章,到课文当中去找答案。

(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来,一起读读课题,齐。

生齐读课题。

师:好的,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的第十三课,自由地读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尤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再想一想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生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字词,初知内容(课件出示第一组新词:操纵鱼鳃沮丧抉择)(课件出示第二组新词:小心翼翼依依不舍筋疲力尽)生1:它们都是四字词语。

(课件出示第三组新词:辉映溅起涟漪)师:那我把这几个词放到句子当中,你还能读吗?(课件出示句子:只见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在这样月光如水的环境中,“我”非常的平静。

(板书:平静)在这样的环境中钓鱼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然而就在这样平静的夜晚,发生了一件怎样不平静的事?刚才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吗?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生:作者在这样平静的夜晚,钓到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鲈鱼,但是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没有到,所以他父亲让他把鲈鱼放回湖中。

师:真不错,又简洁又完整。

作者先是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他把鲈鱼怎么样啊?生:放回湖中。

(师板书:放)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师:从钓起鲈鱼到放回湖中,他的内心有了一番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是在放还是不放这件事上,他和他父亲的意见一样吗?分别是怎样的意见?生:父亲让他放了这条鱼,而作者却偏偏不放。

师:不愿意放,是吗?他们各自都有理由吗?别急。

我们回到课文当中去,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看看“我”不愿意放有哪些原因,请用“—”划出来,标上序号1、2、3。

父亲坚持要放,又是什么原因呢?用“﹏”划出来。

生默读课文。

师:好,都找到了吗?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谁来说说我为什么不愿意?(依依不舍)生1:“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条鱼是很大的,还可以读的出他不想把它放回去。

师:这句话看出这条鱼的特点是怎么样?生:大。

师: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今天见到“我”感觉怎么样?师:嗯,很惊讶。

请你再读一遍。

师:我想问问你,你钓过鱼吗?你钓鱼的时候最盼望的是什么?——生1:钓到大鱼。

师:就是钓到大鱼。

现在钓到了没有?——生1:钓到了。

师:那钓到了你的心情怎么样啊?——生1:很开心,很激动。

师:试着把这种激动的心情给表达出来,再来。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此刻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生:得意。

师:你们看,我和父亲都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课件出示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金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自己自由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这条鱼不但大,而且怎么样?生:很漂亮。

师:对,那么漂亮。

所以第一句读出激动的兴奋的感觉,第二句用欣赏的语气去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还有让“我”不愿意放的原因吗?生1:“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这一句写作者感觉很可惜,钓到了这么大的鱼,他父亲却让他把大鱼放掉。

师:是啊,钓了大鲈鱼,这是可遇而不可求,也许一生只有这么一次。

师:还有吗?继续说。

生2: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别人看不见的话,“我”就可以把鱼带回家烧起来吃,但是假如别人看见的话,他们就会说现在还不到捕捞的时间你干嘛钓鱼啊?师:啊,我知道了,从你说的这句话中,我想到一个成语:人不知鬼不觉。

别人不知道,那就悄悄拿回去得了。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生3:一生就这么一次,为什么就这样丢弃了呢?师:加上一个词“可能”,一生可能就这么一次,对吧?也是感到惋惜。

同学们,他钓到这条鲈鱼是很容易的吗?生:不是。

师:文中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很不容易钓上来?生: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因为鱼费了很大的力气在跳跃而且甩着,所以很难拉动。

师:你仿佛看到那鱼挣扎的景象,对吧?那么不容易地钓上来,其实这里前面一句和后面一句也是写了钓鱼的艰难过程。

作者足足用了三句长长的话,写了他钓上鱼的过程,看得出这条鱼钓上来是很不容易的。

还有其他原因吗?其实,如果同学们仔细去读的话,还会发现一些原因。

但是综合大家刚才的意见,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理由。

课件出示:理由一:这是我第一次钓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

理由二: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

理由三: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人看见我们。

师:你能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它连起来说说我为什么不愿意放?先自己练练看,试着读读看。

生自由练习。

师:谁愿意来说说看?生1: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钓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鱼,因为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

师:这里的“因为”可以改成什么?生:所以。

师:所以我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是这样的吗?这还是原因,是吧?用“而且”试试看。

师:是不是这些原因?真不错!是啊,“我”是那么想让这条鲈鱼留下来,然而爸爸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生:距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因为还有两个小时,所以提前捕捞的话,这是不行的。

师:他把父亲不愿意放的原因都给说出来了。

(课件出示: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是不是这个原因?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有的同学可能不太明白,鲈鱼捕捞怎么还有开放日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生:因为鲈鱼的数量有限,如果钓的太多,以后就没的钓了。

师:是的,鲈鱼啊,是一种受保护的鱼类,它的生长速度特别慢,要长到25年才会产卵,而且它产的卵呀比一般的鱼类要少10倍,所以很多国家为了保护鲈鱼的正常繁衍,就规定了捕捞时间,一般是每年5-6月份开放,其他的十个月都是禁止捕捞的。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鲈鱼开放日就是哪一天?文中指的是哪一天?师:只钓了一条鱼,而且仅仅只剩下两个小时。

既然也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为什么父亲还是坚持要放回去呢?生:因为不放回去的话,说明他没有遵守预定的时间,这样对个人道德会造成影响。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说父亲一定要遵守规定。

是啊,不管是距离开放日还有多少时间,父亲的心中只有一条,那就是要遵守规定。

所以,他这样对我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他还平静地对我说:“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同学们,父亲是怎样说这两句话?生:平静。

师:平静,是吗?但是想想看,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的父亲,他的内心真的像表面那么平静吗?生:不平静。

师:从哪里看出来,其实他是不平静的?生:他是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他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也许他一边看还一边在想,想什么课文没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来想一想,父亲盯着鲈鱼,他究竟在想什么呢?请你拿出纸写一写。

组织交流。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是怎么写的。

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写得特别好,还给他们打了五角星呢。

这几位同学请站起来。

生1:好大的鱼呀,真想把它带回家,可是距离开放捕捞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我怎么能带走呢?要是要诚信,还是大鲈鱼?那究竟要什么呢?还是要诚信吧,给儿子做个榜样。

师:嗯,多好的父亲。

你想到父亲的内心去了。

生2:这鲈鱼是放还是不放呢?这么好的鲈鱼,太难钓了,还是不放吧!嗯,不行不行,这样是违反规定的,我们不能做没道德的人。

还是放了吧,也可以给儿子做个榜样啊。

师:好一个“嗯”,这一“嗯”就嗯出了一个严父。

生3:这么大的鲈鱼,很少见呀。

儿子又是第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鱼,放了怪可惜的。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每个人都钓一条鲈鱼,那鲈鱼不是钓完了吗?还是放了吧。

师:对呀,你们看,这就叫以大局为重。

生4:一定要让我儿子遵守规定,如果把这条鲈鱼带回去,就把人品丢在这里了。

师:多好,一个“带”,一个“丢”道出了父亲内心真实的想法。

师:父亲也是那么喜欢这条鲈鱼,他也知道孩子是那么想把这条鲈鱼带回去,他更知道带走这条鲈鱼是没有人看见的,然而就是因为他要遵守这样的规定,所以他说……(课件出示句子:“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来,一起来读。

生读。

师:很好,把里面的多音字都读准确了。

这里的“得”,你觉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生1:应该。

师:好,读一读。

生1:孩子,你应该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嗯,好的,应该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2:必须。

师:好,读读看。

生2:孩子,你必须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好的。

还有吗?生3:一定。

孩子,你一定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一定要,是吗?这些意思跟“得”字表达的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你要把它给放回去;你得把它放回去;你必须要放回去;你一定要放回去。

表达的意思一样吗?生:一样。

师:有的同学说不一样,那究竟是什么不一样呢?别急,让老师先来读一读。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你必须要把它放回湖里去。

”什么不一样?生:感情不一样。

师:感情怎么不一样?生:“必须”感觉太严肃了,孩子心里会想怎么这样啊。

师:用“必须”孩子接受得了吗?生:接受不了。

师:用“得”你觉得怎么样?生:还是比较宽容的,但是意思说的还是要把鱼给放回去。

师:语气仍旧是不容置疑,但是委婉了许多。

是啊,这一个“得”字,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生:一个能容忍孩子,让孩子更加能理解的父亲。

师:一个懂教育的父亲,对吗?这是一个慈父。

刚才我们说了,他说一定要把鱼放回去,有的商量吗?生:没的商量。

师:所以他是一个慈父,还是一个严父。

来,把这种平静中带着威严的感觉读出来。

谁愿意来读?生1、生2读。

师:是的,那么当时的“我”能理解父亲这样的做法吗?生:不能。

师:我急切地问:“爸爸,为什么?”同学们,“我”心中有多少疑问呢?我们帮作者劝劝他的父亲,好不好?(指着屏幕)看看这些理由,可以怎么劝?谁愿意来劝?生1:这是我第一次钓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

爸爸,你不要把它放回去。

生2:爸爸,为什么?我不想把它放回去,我想把它带回家里去养。

生3:爸爸,反正四周没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把它带回去养吧。

师:嗯,是啊。

同学们,面对“我”三番五次的恳求,你觉得父亲会答应吗?生:不会。

师:(指着屏幕)他只有这一句话,读。

生:“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事实上,“我”和父亲并没有过多的争辩,他们只有短短的四句话,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