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胜利65周年音乐鉴赏课件(聂耳冼星海)

抗战胜利65周年音乐鉴赏课件(聂耳冼星海)


中国人民的知音
保罗· 罗伯逊灌制的中文唱片《起来》 保罗· 罗伯逊在演唱
毕业歌
• 《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田
汉作词,聂耳作曲。作于 1934年作,鲜明地 反映了当时最迫切的主题——唤起同学们走 上抗日第一线,不做亡国奴! 歌曲在影片中一 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首次出现,影片结 束时又再度响起,提示了影片主旨。在当时 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传唱一 时,特别为青年学生所喜爱。
聂耳的重要作品
• • • • • • • • •
《毕业歌》 《义勇军进行曲》 《前进歌》 《码头工人》 《新女性》组歌 《铁蹄下的歌女》 《塞外村女》 《卖报歌》 《只怕不抵抗》
黄河怒吼 太行巍峨
救亡音乐的丰碑,时代精神的强音
欣赏《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人民
音乐家。出身于贫苦的船工家庭。在中学时开始 学习音乐。1926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学习 小提琴及作曲理论。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 院。1929年赴法国巴黎深造。1935年结业于巴黎 音乐戏剧学院由著名作曲家杜卡领导的高级作曲 班,并于同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任 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神圣的战争—勇敢和浪漫
• 只有前苏联有这样的气魄和感觉,能把一场残 酷的牺牲变成了美的洗礼,能把极为雄壮的进 军变成抒情的眼泪。《神圣的战争》就是这样 的圣歌,她综合了一切俄罗斯歌曲的美丽、辽 远、勇敢和浪漫等因素,把这个斯拉夫民族的 勇气和悲壮完整表现出来。俄罗斯的反法西斯 战歌有千百首,如果找一首代表,那就尽管指 向这首漫天风暴滚滚而来的《神圣的战争》。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 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在这大时代里,我们要把自己的所能 贡献给民族,一切贡献给党,不要时常 挂怀着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幸福是 以解放民族,解放人类为目的。--冼星海
聂耳
聂耳(1912-1935),云南玉溪人,.从1933年起,他正式开 始了自己为左翼电影或戏剧配乐,写插曲等音乐创作生 活.先后写了《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和《卖报 歌》等。 1934年是他创作最旺盛的一年,当时他自称是他的 “音乐年”。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打砖歌》、《码 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 《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等。此外,他还改编 整理了《金蛇狂舞》、 《山国情侣》、 《翠湖春晓》、 《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 1935年4月,东渡日本,准备去苏联深造,出国前后 又写了《义勇军进行曲》和《铁蹄下的歌女》。7月17 日因游泳不慎,不幸淹没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 海中,终年不到24岁。
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唱出人类的心声
• 1940年,由罗伯逊担任独唱,由刘良模指挥的在美 的华裔洗衣工人、印刷工人、饭店服务员组成的青 年歌咏团担任合唱,灌制了用汉语演唱的、以《起 来》为名的唱片。 • 保罗· 罗伯逊写道:“《起来》是一首正在被千百万 中国人民传唱的歌曲,一种非正式的国歌。我听说, 它代表着这个民族无往不胜的精神。能够演唱这首 歌的新版本,能够唱一个战斗的民族填了新词的古 老民歌,是我的乐事,也是给我的特殊待遇。”令 人惊奇的是,罗伯逊早在1941年就预言《义勇军进 行曲》是中国的国歌。这使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对于 这首歌的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来自异国的反法西斯歌曲--《神圣的战争》
• 《神圣的战争》---前苏联抗战歌曲! • 《神圣的战争》由诗人瓦列别杰夫· 库马契作词,苏军 红旗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亚历山大· 瓦西里耶维奇· 亚历 山德罗夫作曲 ,它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 碑”。 • 阿列山大· 瓦西里耶维奇· 亚历山大罗夫(1883-1946), 苏联人民艺术家(1937),苏联国家文艺奖(1942、 1946)获得者。他生于农民家庭。1900年至1902年 就读于彼得堡音乐学院,1909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 作曲系和声乐系,1913年以大银质奖章毕业。1928年 苏军红旗歌舞团创建时任团长、艺术指导及合唱指挥, 直至1946年逝世。亚历山大罗夫是苏联国歌(1943) 的曲作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神圣的战争》、《苏 军之歌》等等
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音乐专题讲座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足以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可以辉映未来!
历史上的今天
• 九.一八事变: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 权的日本和长期处于内战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 了。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 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 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时年9 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 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没有抵抗。蒋 介石电令张学良不许抵抗,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 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直至今日,9月 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 日军为取得更大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 击。在不抵抗命令下,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的伪满州 国成立,从此东北数千万民众开始遭受日本长达14年之久的 残酷统治和掠夺。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 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九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 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约75万平 方公里。上游多湖泊,含沙量少。中 游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显著增加, 其输沙量约占全河的90%。所以民间 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河一碗水, 半碗泥。”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因水 流缓慢泥沙积聚而形成“地上河”, 全靠人工筑堤。
张寒晖雕像
• 多少年来,《松花江上》以其悲怆激荡的音符,永 远留住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留住了民族的辛酸 血泪。“松花江上”是当时祖国山河的代称与象征, 震撼、振奋了多少人,多少进步青年唱着这首歌奔 向延安、奔向战场,民族心灵的创痛,悲凉愤懑的 气氛,那东北沦陷的痛苦,多少年后仍令人闻曲悲 叹、感发兴起。《松花江上》的旋律,将永远激荡 在民族的心灵史上,成为那段血与火岁月的印记, 使我们激愤,使我们叹惋,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奋 起。
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
•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 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社会上充斥着“桃花 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艳曲。 共产党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 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 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 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可以借鉴。1935年 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 《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 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 田汉在香烟包装纸上匆匆写下《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于国 内定下初稿,最后谱成于敌国日本境内 。
1、《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声
乐套曲,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 具有鲜里程碑式的杰作。
2 、冼星海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富有时代特
征,超越了时代局限,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表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和民族特色方面达 到极高境界,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代表作 有《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 合唱》等。
聂耳与我们血脉相连
东方的曙光---金蛇狂舞
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 亲自指挥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变体。它 将后者的尾部变化发展,作为乐曲的开始,故俗称《倒八 板》。 第二段又将原曲中的“工”更换成“凡”,情绪 趋于明朗热烈,故也称它为《凡忘工》或《绝工板》。第 三段则采用“螺蛳结顶”旋法,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 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突出了欢快热烈的气愤,充满了 生机,达到全曲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热 烈欢腾的气氛。聂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 对新中国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现在,我们 仍然能在端午节上听到这首乐曲,能表现江南人民在节日 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
全曲包括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将各乐章 相连。八个乐章服从于一个主题:抗日、爱国。每个乐章 的音乐相对独立,但是情感发展始终非常紧密、统一。 整个作品的旋律发展基本上建立在三个基本主题上:
《黄河船夫曲》的主要动机-----象征着斗争和力量 《黄河颂》《黄水谣》的主题-----象征着民族精神 的宽广崇高和自由奔放 《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号召中华儿女 奋起打败日本侵略者
图片
• 九一八事变纪念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图片
• 柳条湖事件
土肥原贤二
九一八后日军抓捕游击队员
抗战悲歌《松花江上》
•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悲歌,歌词中的“我” 的遭遇实际就是全体东北人民的遭遇,因而足以使每个中国 人为之动容。该曲采带尾声的二部的曲式结构,旋律以环回 萦绕,反复吟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悲愤情绪的积聚在歌曲的 尾声形成爆发性的高潮。《松花江上》在1936年11月发表 后,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 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 令人惊讶的是,《松花江上》并非产生于东北,而是诞生于 西安。1936年秋,时任陕西省立西安二中(今陕师大附中前 身)国文教师的河北人张寒晖,在西安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抗 战歌曲,瞬间便唱响古城,然后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2002年冬日,寒风中,陕师大附中2000余名师生再度唱响 《松花江上》,以哀婉激愤的歌声迎接校友的“归来”,张 寒晖的雕像正式坐落于不远处的草坪上,表情沉静,若有所 思,文质彬彬,意气风发。
少年强则国强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
最杰出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完成于1939年3 月。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具有 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中国人 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描绘了一幅幅中 华民族抗日卫国的壮丽图景。在艺术上具 有独创性,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