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_戊戌变法

第7课_戊戌变法

1894年的中国
一 人 有 庆 庆 有 万 寿 无 疆 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
1894 年,清朝慈禧太后要过 60 岁生日 。当时有一副对 联为慈禧太后所欣赏,那就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于是 这对联就在宫中和北京城里到处张挂。 当时,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想起慈禧把台湾、澎湖割 让给日寇就非常生气 ,把词序稍作改变,变成了“一人庆 有,万寿疆无”。这样一变,就把本来是歌功颂德的意思变 成了辛辣的讽刺!
康梁创办《中外纪闻》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1898年9月:戊戌政变
速记:
激情朗诵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 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热 血 男 人 还 在 等 待 什 么 ?
中 华 民 族 到 了 最 危 急 的 关 头
广东南海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
变者,天下之 公理也。
—梁启超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中外纪闻
保国会
强学会
国闻报
南学会 实务学堂
时务报
万木草堂
戊戌变法 时期学会、 学堂、报 馆分布示 意图。
在总理衙门西花厅,康有为把荣禄驳得 哑口无言,荣禄气得中途离场。
光 绪 帝 召 见 康 有 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 不能立国。……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 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裁汰旧军
四、变法失败—戊戌政变
慈 禧 太 后
戊 戌 政 变 中 最 大 的 主 谋
袁世凯
(1859--1916)
戊戌变法期 间,出卖维 新派,取得 慈禧太后的 宠信。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 光绪。1889年亲政。
康有为 为走救国之路, ______再次上书。
光绪帝 不作亡国之君,______下诏变法。 慈禧 反对变法维新,______发动政变。 谭嗣同 以血唤醒民众,______慷慨就义。
请大家课后制作大事年表,列举1895~ 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1895年春:公车上书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变法开始。 1898年6月——9月:维新变法
八年级上册:第 七课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一、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三、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四、变法失败—戊戌政变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汉代管署名:指接待臣民上 书和征召事务的机构。
公车上书
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 举的人,后来便以“公车” 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它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 物。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起了重要作用。
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又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百日维新 意义
戊戌变法 思想 传播
高潮
教训 兴起
戊戌政变
公车 上书 序幕
失败
试一试
填写出戊戌变法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这次上书的“公车”主要是哪些人?
1895年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其中领袖人物是康、梁。
“公车上书”有哪两项要求?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
民族矛盾的加深; 清朝统治的危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马关条约
签约地点日本 马关春帆楼。
知识链接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 承认朝鲜独立;向日本赔款白银 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将台湾 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永 远让与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 内地设厂,增开通商口岸等。
甲午战后的中国局势
有感一首(写于1896年)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1866--1898)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及变法者没有掌握实权。
变法没有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太过强大。 袁世凯的突然叛变。
动脑筋
谭嗣同为什么要求死? 他这样的死到底值与不值?
赞同
不赞同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改革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改革政府机构, 任用维新人士。
改革的旧制
裁撤冗官
有利影响
有利于提高政 府办事效率。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 办工矿企业。 办新学,培养翻 译翻译人才,传 播新思想,办报 刊,开放言论。
取消旗人由国 有利于民族资 家供养的特权。 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科举制度, 有利于资产阶 废除八股。 级思想的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