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PPT
B “忠诚”
也就是保持单一性伴侣。这不仅符合人类对 爱情美好的期望,也符合预防艾滋病的要求。 如果B做不到那就需要C。
C “安全套”
在性活动过程中,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被称 为有保护的性行为。
42
⑵血液传播的预防教育
①
预防经血液传播:
是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 国献血法》,实行全民无偿献 血,进一步加强对采供血机构 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治理整 顿,加强血液管理,全面开展 献血员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禁止带毒者及高危人群献血或 提供骨髓、器官、精液; 二是要教育广大群众远离毒品, 告戒吸毒者不要共用注射针具;
18
次撒哈拉非洲仍然是 全球艾滋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
斯威士兰孕妇平均HIV感染率从1992年 4%上升到2002年的39%。 博茨瓦纳的城市中25-29岁年龄组产前 孕妇HIV感染率达55.6%,成人感染率 40%。 南非每9个人中就约有1个人感染HIV。
20
亚洲与太平洋地区
第二冲击波:印尼、印度、尼日利亚、俄罗斯、中国。
40
⑴性传播的预防教育
预防经性接触传播:
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得了性病或怀疑有性病应尽早到 指定医疗机构或正规医院检查、 治疗。
41
国际上推出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有效ABC战略
A“禁欲”
性活动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繁衍的基 础,所以禁欲基本是无法实现的.那么A做不到 就应该是B。
性传播
频繁、快速更换性伙伴,使性乱人群通过性串联在一 起或联成一片,造成艾滋病沿着这条(性)链,传播扩 散。 还可进一步经母婴途径传播。
吸毒传播
频繁更换共用注射器吸毒伙伴,吸毒人群通过注射器 污染,串联在一起,造成艾滋病沿着这条(血)链,在 吸毒人群中传播扩散。 还可进一步经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扩散。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输
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及制品等)
母婴传播(通过胎盘、分娩、哺乳等)
13
性行为
吸毒女性
吸毒人群
配偶
性行为
吸毒人群 妓女
嫖客
吸毒人群 配偶
婴儿
14
二、艾滋病流行趋势
15
世界艾滋病流行26年概括
1981年 第一次报告 5例艾滋病 2007年 累计死亡超过 2500万人 存活感染者/病人3320万人
艾滋病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
艾滋病启示录
2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3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起源于非洲,一些学者认为西非绿猴带有的逆 转录病毒感染了人类。20世纪70年代,由旅行 者和从非洲经海地的移民传播到美国,以后传 播到欧洲、亚洲以及世界各地。
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 《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以新的独立的综合 征(AIDS)向全世界报道。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 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 的正式记载。 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
24
时间分布特点
第一阶段: 传入期 (1985 – 1988 ) 7个省 1985年 第三阶段:增长期 (1994-)
1995年
第二阶段:扩散期 (1989-1993)
31个省 1989年 1998年
21个省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1998年全国所有省份报告有HIV感染者。
25
地区分布特点
30
艾滋病流行规律
从高危人群开始,逐渐向一般人群蔓延
Bridge Popultion
嫖客 家庭妇女
一般人群
Source Population
源头人群
同性恋 注射毒品者
婴儿
31
性行为
吸毒女性
吸毒人群
配偶
性行为
性行为
吸毒人群 妓女
嫖客
吸毒人群 配偶
艾滋病一旦流行,人均期望寿命下降,不 仅影响当代人,对下一代甚至几代都有影 响。
37
(5)社会的毁灭性
人类正面对着两个威胁,恐怖主义和艾滋 病。与恐怖主义相比,艾滋病在过去一年 里夺走了更多人的生命。 ------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艾滋病对世界造成的威胁不亚于让恐怖分 子获得核武器。 ------联合国报告
性病患者、艾滋病病人的亲属
3.重点人群(脆弱人群) :
年轻人、流动人口、宾馆或服务行业人员
长途汽车司机、个体户
4.其余为一般人群
35
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
1.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的疾病
(1)普遍的易感性
所有人群不论男女老幼都缺乏对艾滋病病 毒的免疫能力,都是易感者,均可通过不同传 播途径而感染
⑤
⑥
44
⑶母婴传播的预防
预防母婴传播
①
一是要让妇女了解这一传播途 径和妇女的易感性,加强自我 保护; 二是教育有高危行为的妇女主 动做血液HIV抗体检测; 三是劝告被 HIV 感染的妇女避 免怀孕,一旦怀孕应终止妊娠; 四是对坚持妊娠者加强监护并 进行妊娠期和妊娠后的药物预 防,并推荐采用破腹产方式分 娩,避免母乳喂养。
4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专家从已患有 淋巴腺病综合征的男性同性恋者的淋巴结中 分离出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RV),称为淋 巴腺病相关病毒(LRV)
198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从艾滋病病人 人体内分离出一种病毒被称为人嗜T细胞病毒 Ⅲ(HTLV- Ⅲ),接着另一学者从艾滋病病人 身上获得了类似的病毒,称艾滋病相关病毒 (ARV)
婴儿
32
三、艾滋病健康教育
33
不进行教育,艾滋病将会继续横行。 艾滋病得不到有效控制,教育也就无法 发挥其作用。
彼特· 皮奥特
UNAIDS执行主任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34
㈠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
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2.高危人群:
所有人
应为卖淫嫖娼者、吸毒者、同性恋者
受劳教或教养中心的人员
(2)威胁的长期性
艾滋病的潜伏期较长,潜伏期大都没有什 么症状或有轻微类似感冒的症状
(3)控制与治疗的困难性
艾滋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变异性极大,疫苗 研制极为困难
36
(4)资源的消耗性
艾滋病引起的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的消耗 很大。 艾滋病主要发生在性活跃的青壮年,青壮 年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并削弱国防力量。
22
截至2009年底
中国估计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74万人 2009年新发感染者约4.8万人
其中42.2%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 32.5%通过同性性行为传播。
性行为已超过静脉吸毒成为艾滋病传播的 第一途径 我国青少年学生性传播已成艾滋病防控重 点。
23
流行病学三点分布特征 时间、地区、人群
7
感染HIV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急性感 染期 HIV抗体潜伏期 HIV抗体+ 无症状 8-10 年 发病期 HIV抗体+ 有症状 艾滋病 1年 0.5-2年
- 4-8周-
感 染 成 功
抗 体 转 阳 艾滋病感染者
出 现 症 状
诊 断 艾 滋 病
死 亡
艾滋病患者 8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机体抵 抗力下降,以至诱发严重感染和一些少见的 肿瘤。 常见症状
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 其他体液,包括唾液、眼泪等的含量都很少,尚不足以 构成传染。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低于乙肝病毒),在 干燥环境中很快失去感染性,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 主要攻击机体的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细胞的破坏, 免疫功能衰竭
12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性传播(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
38
2.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行为性”疾病
艾滋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主要是人类不 良的性行为、吸毒行为等而导致传播的。 前世界卫生总干事中岛宏博“艾滋病主要 死于无知” 。 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 防。
39
3.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预防教育
(1)性传播的预防教育 (2)血液传播的预防教育 (3)母婴传播的预防教育 (4)非传播途径的教育
5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1985年,美国贝塞斯达癌症研究所对上述三 种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 明这三种病毒实际上是同一类病毒的不同变 体。 1986年 7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该病毒 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缩写为HIV) ”,即艾滋病 病毒
6
艾滋病病毒是如何危害人体健康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杀细胞性病毒,主要在 “辅助性T淋巴细胞”内大量增殖使细胞破坏, 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的破坏直接导致免疫功 能衰竭,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下降,直 到完全失去。
这样,对正常人来说很小的疾病或者感染, 如腹泻,在艾滋病病人身上却可能无限制地 恶化,最后导致死亡。
45
②
③
④
⑷非传播途径的教育
共同工作、劳动(共用办公用 品、学习用具、农具等)
一般生活接触(共同进餐、 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 游泳;共用马桶、浴盆、衣 服、被褥、钞票等)
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
46
(5)艾滋病咨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