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发展

比较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发展

比较欧盟内部各国的经济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思潮进入高潮。

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六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

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

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使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

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欧盟,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5亿,27国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为了研究方便,并基于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发展路径及其地缘政治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欧盟27国经济划分为5种经济模式,即西欧模式、南欧模式、英爱模式、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

第一种欧盟经济模式:“西欧模式”,成员包括德国、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

共5个欧盟成员。

第二种欧盟经济模式:“南欧模式”,成员包括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葡萄牙和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共8个欧盟成员。

第三种欧盟经济模式:“英爱模式”,成员包括英国和爱尔兰。

共2个欧盟成员。

第四种欧盟经济模式:“北欧模式”,成员包括瑞典、丹麦、芬兰和荷兰,共4个欧盟成员。

第五种欧盟经济模式:“东欧模式”,成员包括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

共8个欧盟成员。

欧盟经济原本就不是国别经济,欧盟成员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各异,动用经济政策的权限有所不同,欧元区成员和区外成员的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相差较大。

因此,欧盟经济模式类型上的区别相当可以说明问题。

总的来说,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点各有千秋:
第一。

“北欧模式”在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最大。

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有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而强大的工会带来工资方面的高度平等。

第二,“英爱模式”提供相当优厚的札会补助,现金补贴主要给予工作年龄的人,这些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

工会势力单薄,劳动力市场相对不受管制。

第三,“西欧模式”依靠社会保险来救助失业者和提供养老金。

这些国家的就业保护较强。

工会很强大,并在扩大集体议价结果的问题上享有法律保护。

第四,“南欧模式”注重对老年人养老金的公共支出。

严格立法保护就业并减少就业。

对提前退休提供大力支持,以减少求职者人数。

第五,“东欧模式”注重经济政策和政治体制的转型,从竞争政策到食品
安全都进行了彻底变革,试图完全“擦除”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痕迹,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具体来看,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特征还可以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就业增长率以及政府支出等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1、.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表现是一种经济模式是否优越的重要标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在《世界经济展望》中发布了从1997年至2005年欧盟25国经济增长情况报告,从中可以看出,东欧模式的经济增长最快,其次为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其中瑞典经济增长尤为引人注目。

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占欧盟经济总量的67%,但经济增长总体表现最为糟糕。


2.通货膨胀率。

商增长、低通胀是一种公认的理想经济模式。

据世界统计局统计,欧盟5种经济模式的通货膨胀水平差异较大。

东欧模式维持了经济高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多数国家的物价压力,如2004年斯洛伐克的通胀率达到了7.5%,匈牙利也达到了6.8%。

南欧模式的通胀压力虽然低于东欧模式,但作为欧元区成员,意大利、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物价水平均超出了欧洲中央银行设定的2%标准,其中西班牙和希腊的物价分别达到了3,1%和3%。

西欧模式的物价水平保持在适度水平上,但卢森堡的通胀率超过了3%。

相反,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基本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目标。

3.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高低是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

据全欧商业组织的研究报告,自1994年起美国劳动生产率已经超过了欧盟。

即使欧盟劳动生产率年增速超出美国0.5个百分点,那么欧盟还要经过50年的努力才能赶上美国,这是欧美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

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以欧盟原15国的劳动生产率为100,西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除奥地利外,都在平均水平以上。

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的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超过平均水平,而南欧模式和东欧模式的劳动生产率则均低于欧盟原15国的平均水平。

2003
年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为94,3,英国财政部发言人认为,1997年以来英国的生产率一直在提高。

但经合组织强调,英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德国和法国等主要欧盟成员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生产率赤字”。

4.就业增长率。

根据欧盟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1994年至2004年欧盟25国就业增长率”的报表来看,欧盟国家普遍重视本国的就业和消除相对贫困状况。

南欧模式倾向于保护较高的就业水平,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着重于失业福利的高覆盖,西欧模式和东欧模式则在就业保护和失业福利方面折衷。

从就业状况看,北欧模式和英爱模式相对理想一些;而西欧模式、东欧模式与南欧模式相对差一些。

从缩小贫富差距看,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表现较好,而南欧模式、东欧模式与英爱模式较差。

有学者指出,英爱模式之所以在脱贫方面表现不佳,主要不是由于缺少财政再分配,而是由于社会底层的教育水准较低。

北欧模式在就业和脱贫两方面均有良好表现,而南欧模式在两方面都做得不好。

英爱模式在就业方面做得不错,但在脱贫上做得不好,而西欧模式刚好与之相反。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英爱模式与北欧模式的劳动力市场效率较高,而西欧模式与北欧模式较为公平。

5.政府支出水平。

各种经济模式都离不开政府发挥作用。

经历许多灾难后,二战后欧盟在个人努力与集体责任之间取得成功的平衡,所有欧盟人共享由国家组织的社会福利,这项社会福利超过了全球标准。

衡量一国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政府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欧盟1994年至2004年欧盟25
国政府支出统计中可以看出,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最高,西欧模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南欧模式的政府支出也高于英爱模式,东欧模式的政府支出水平参差不齐,如匈牙利的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7%,而立陶宛的政府支出水平仅为33.2%。

北欧模式的社会福利远远高于欧盟的一般水平,这些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民众享受国家资助的高标准福利,其经济成功也是毫无疑问的。

相反,英爱模式中的爱尔兰的社会福利仅为33.7%,自由主义占据了上风。

西欧模式和南欧模式居其间,而东欧模式也通过逐年降低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向英爱模式靠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