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素材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 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的经济形式。 2.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经济基础。 3.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 总和;或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总和。 4.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 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 产工具创造利润。 5.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 ,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近代工业:是指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工业,包括资本主义工业但并 不等于资本主义工业。
思考探究
讨论交流
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推动发展的因素:
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历届政府的鼓励 人民的爱国热情,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实业家自身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
四大家族
蒋 介 石
宋 子 文
官僚资本: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 孔 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而形成资本形式。 祥 (垄断性、买办性、封建性的特点) 熙
陈果夫 陈立夫
思考探究
讨论交流
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阻碍发展的因素:
主要因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迫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先天不足: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 后天畸形: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失衡 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 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 独立,才能实现民族富强。
1872年,“机器缫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 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 ) A.北京附近 B.广州附近 C.西安附近 D.成都附近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 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 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帝国主义压迫
开展反帝爱 国运动
进行抵制 洋货运动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官僚资本主 义的压迫
民族资本 主义在夹 缝中求生 存
在斗争中求发展 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压迫
要求减免 苛捐杂税
要求提高 政治地位
下列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同他们创办的民族工业有误 的是 A.方举赞,孙英德——发昌机器厂 B.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 C.荣宗敬,荣德生——新洋灰公司 D.张謇——大生纱厂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 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 族 工 业 的 曲 折 历 程
清 政 府
北 洋 政 府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2-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国 民 政 府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2014· 北京文综· T40)(节选)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 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 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 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 ,难以满足抗战的 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 《工厂迁移协助办法》, 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 1937 年 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 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 , 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 1938年 7 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 , 主要迁往湘、桂、黔 、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8分) (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 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四川文综· T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 中说 :“ 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 …… 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 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下图中的第一个下降期说明 了( )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大衰退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D.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