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1912——1919) 1.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封建帝制的推翻;资产阶级地位提高;发展 实业的措施) 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2.主要表现 ①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规模和速度空前
②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厂家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1840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年代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二)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 (四)国民党统治前期短暂发展 (五)国民党统治后期陷入困境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a.经济基础好 b.交通便利 c.便于引进 机器 d.自然经济 解体较早
近 代 民 族 工 业 区 域 分 布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从部门结构看:以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自身力量来看: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4.从所处经济地位来看: 不占主导地位 ①在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②在国民经济比重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主导地位。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机器 生产
外商企业 官办: 洋务企业
(甲午战争后消失)
近代工业
近代民族工业
民族资本主义 私营: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这组图片描绘了一种什 么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什么?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原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中 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洋布畅销,“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东南沿 海许多以纺织业为业的乡村,已无棉可纺,无布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1.初步发展的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进一步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2.著名的企业及其创办者
毛泽东说过:“谈到中 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 忘记四个人……,轻纺 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张謇(1853—1926)
荣 宗 敬
荣家兄弟:是中国最大 的民族资本家。享有 “面 粉大王”及“纺织大王” 的美称。
荣 德 生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1.初步发展的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 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著名的企业及其创办者
3. 意义: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新信息 (指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因素)
(四)国民党统治前期短暂发展
原因: 1.国民政府的政策和措施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 2.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五)国民党统治后期陷入困境
原因: 1.战争的破坏(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 2.美国的经济侵略 3.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 4. 繁重的捐税负担 5.官僚资本的压迫
可织。
思考:中国的传统棉纺织业出现什么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时间: 鸦片战争后
标志: 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 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 表现:男耕和女织分离;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影响: 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劳 动力和市场
5.从所处社会环境来看 由于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三、近代民族工业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经济上:给中国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出现新 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近代化 2.政治上: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上: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从部门结构看:以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自身力量来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4.从所处经济地位来看:不占主导地位 ①在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②在国民经济比重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主导地位。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开始瓦解,为民族工业产生提供商品市场和 自由劳动力) ②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2.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产生途径: 4.早期著名企业及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