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现场管理(物料、工器具、容器、设备管理)一、物料管理1. 内容1.1. 领料1.1.1. 车间物料员根据批生产指令、批包装指令填写《领料单》,一式三份,由车间主任核查签字后,交库管员按单备料。
1.1.2. 由车间物料员依据领料单,对库房所备物料进行逐一核对、检查,要求物料包装清洁、完好,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相符,有检验合格报告书。
1.1.3. 领取印刷性包装材料,在其更换厂家或更换批号时,除进行以上复核外,还要与相同版本的包材标准样张核对、检查,要求物料编码正确,印刷字迹、图案清晰,无明显色差,尺寸大小相符。
1.1.4. 车间物料员按《转运操作规程》将物料转运至车间。
1.1.5. 由车间物料员按《物料进出一般生产区操作规程》和《物料进出洁净区操作规程》,将物料转入中间站,并及时填写《中间站物料出入台帐》,放置《物料状态卡》。
有洁净度要求的原料、辅料需分零的,由车间使用人员,在车间洁净区内的称量室进行物料称量,多余的物料由车间物料员核对后退回库管员。
1.2. 中间站/暂存间管理1.2.1. 中间站管理员参照《库房物料管理程序》进行中间站/暂存间管理,及时上、下帐,做到帐、卡、物相符。
1.2.2. 中间产品管理1.2.2.1.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由中间站管理员或车间指定人员负责填写请验单请验。
1.2.2.2. 依据检验结果,并经质量部QA确认:合格者,发至下工序;不合格者,执行《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1.2.3. 零头物料管理零头物料的处理执行《零头物料处理操作规程》。
1.2.4. 不合格品管理不合格品按照《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并进行登记。
1.3. 中间站/暂存间发料1.3.1. 经检验合格和质量部QA确认放行的物料方可出站。
1.3.2. 不合格、待验物料不得发放。
1.3.3. 由带班长根据批生产指令,到相应中间站/暂存间领取物料。
1.3.4. 领料人和中间站管理员核查物料无误后,双方在《中间站物料出入台帐》签名,完成交接手续。
1.3.5. 发放经质量部QC检验的中间产品,须附上检验合格报告书。
1.3.6. 印刷性包装材料,由中间站管理员计数发放,并与标准样张核对,无误后,履行交接手续。
1.3.7. 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现场的物料须摆放《物料标志卡》,标明物料编码、物料名称、物料批号、数量等内容。
1.4. 车间物料入中间站/暂存间1.4.1. 中间站管理员核对入中间站物料的品名、规格、数量相符,且包装完好后,由双方在台帐上签字,完成交接手续,由交料人将物料转入中间站/暂存间指定位置。
入站中间产品挂标识牌和《物料标志卡》。
1.4.2. 成品由车间管理人员到操作现场检查,要求品名、规格、数量、包装质量、有效期、批号与批生产记录一致,无误后,由操作人员运至车间成品暂存时室存放,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并及时填写《成品入库台帐》。
1.5. 退料1.5.1. 范围1.5.1.1. 生产中发现的质损(即质量不符合工艺要求)物料。
1.5.1.2. 不再使用的原辅料、包装材料的零头。
1.5.1.3. 将以上物料包装好,核对数量无误,附上《桶笺》,并用红笔填写《领料单》,经质量部QA确认签字后,退回库房。
二、工器具、容器管理1.领取:领取工器具、容器时须检查其清洁效期,超过效期后在使用前必须再次清洁、消毒。
2.清洗:按照相应清洁操作规程执行。
3. 存放:放置地点要求:不同岗位工器具按照相关规定放置,不得混放,放置的工器具必须清洁完好,并填写清洁状态卡,4、具体讲解不同工器具、容器的清洁方法和存放地点。
(涉及:不锈钢槽、不锈钢瓢、设备零配件、接料盒、不锈钢盆、不锈钢桶(物料桶、清洁设备用桶)、转运小车、岗位设备维修、使用工具等)5、重点讲解5.1.周转桶管理1.周转容器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用于盛放固体或液体半成品的有盖不锈钢桶等。
2.中间产品周转通常要放置一段时间,物料要与容器内衬的塑料袋接触,所以盛装物料的塑料袋要在合法的生产单位购买(要求同内包材料),并有可靠的资料证明其不与盛放物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容器设计应无死角,便于清洗。
4.不同洁净区的容器仅限在本区内使用,不得跨区交叉使用。
如存在跨区使用的容器,在一般区使用后进入洁净区前,应作相应的清洁消毒,再进入洁净区,以保证洁净级别高的区域不被污染。
5.已盛放物料的容器应挂相应状态标志(桶笺),标明内容物的品名、批号、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操作人等,状态标志应标在容器外部(除盛装铝塑板的塑料筐放置1张桶笺外,其他容器均附两张桶笺)。
6.待清洗容器及时清洗后存放于器具存放间,并有清洁状态标志,以避免使用的错误。
7.使用中应随时检查容器的清洁、完好情况,如发现被污染、有破损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8.生产过程的一切周转容器严禁在地上拖,必须有小车转运(防止对桶外表面、洁净区地面造成磨损)。
9. 周转容器在使用、清洗过程中,必须轻、稳,如有损坏,使用人员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用后及时清洗,并保证清洗效果。
三.设备管理1. 内容1.1.设备的使用1.1.1.设备的使用要实行定人定机制度,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到正确使用设备。
单人使用的设备由操作人员负责,多人使用的设备由班组长负责,操作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
1.1.2.所有原值在2000元/台以上的主要生产用设备均应制定操作程序,其他设备的使用参照说明书。
对质量、成本、安全、环保及维修方面有重大影响的重点设备、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设备,其操作程序要制订得详细、清楚。
1.1.3.设备操作人员在上机前要进行设备的结构、性能、技术规范、维护知识和安全操作程序的理论教育及实际技能的培训,做到三懂(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四会(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并经设备部组织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1.4.设备经验证合格后,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操作程序,正确使用,精心维护。
当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或故障时,应及时报告部门管理人员或设备部经理,情况紧急时应立即停机。
设备操作完毕后,应认真做好设备清洁工作。
1.1.5.对主要工艺设备,操作人员须认真填写《设备运行记录》,按月交设备部归档。
1.1.6.设备部设备管理员每月对设备运行情况、设备状态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1.1.7.设备严禁超负荷运转,否则将追究当事人及有关设备使用部门领导的责任。
1.2. 压力容器的使用及管理1.2.1.压力容器:提取罐、灭菌器、储气罐、蒸发器、分汽缸。
1.2.3.压力容器的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局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检查规程”及国家有关的安全技术规定、条例和制度。
1.2.3.建立压力容器档案,应有:产品合格证、焊缝射线检测报告、压力实验报告、压力容器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证书、压力容器铭牌拓印、压力容器总图等。
1.2.4.使用压力容器时,应向当地监察机构登记,取得使用证后,才能投入运行。
1.2.5.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操作压力温度进行工作,不得在超压、超温下工作。
生产中严禁带压检修和用物敲打,新置和大修后的设备及容器要经检验试压才可使用,对压力温度、指标改变和结构材料更改,必须报设备部批准后方可投产。
1.2.6.应配备灵敏、准确、可靠的安全装置,并定期进行校验。
1.3. 设备的检修1.3.1.为确保生产设备和其它设备保持良好状态,保障正常生产,所有设备必须实行计划检修。
1.3.2.使用部门设备安全员应根据设备运行情况提出设备检修申请。
1.2.3. 检修申请经各部门提交设备部后,由设备部设备员到各使用部门了解情况,订出检修计划,内容包括检修时间、进度、材料及费用等。
经设备部经理和生产总监审批后,由设备部组织实施。
1.3.3.1.年度检修计划应在生产预计停产前一个月制定。
1.3.3.2.月度检修计划应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或根据车间生产情况制定。
1.3.4. 主要设备要制定检修规程和检修措施,并由设备部组织机修人员严格实施。
重点设备的检修、技术革新要附图纸说明,报设备部批准后实施。
1.3.4.1.大修:分解整个设备,修理基准件,更换或修复全部磨损件,调整电气部分,清除缺陷,恢复设备原有性能、精度及效率。
1.3.4.2.中修:设备部分分解,修复或更换磨损件,对精度、性能达不到工艺要求的部件进行针对性修理,恢复设备精度、性能。
1.3.4.3.小修:处理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拆卸部件,检查紧固件,恢复设备使用性能。
1.3.5. 设备小修由使用部门操作工和维修人员共同配合进行,中修、大修由设备部组织机修实施;基本实现小修不出班组,中修不出车间,大修不出公司。
在保质期的设备出现故障由设备部及时联系生产厂家进行修理。
1.3.3.6.中、大修后的设备,由设备部组织设备使用部门有关人员共同验收,验收情况填写在《设备检修记录》中。
大修后的设备须经验证合格后,才能投入正常使用。
1.3.7.中、大修人员应认真填好检修原始记录,包括:已完成的修理工作内容,修理前后的测量结果(电气设备包括电气试验记录)、主要检修部位、质量情况、更换的零部件、设备的技术改造、有待在检修中解决的问题及意见等。
检修记录、验收手续等有关资料,应及时整理并保存在设备档案内。
1.3.8.大修前要做到“三定”、“四交底”、“五落实”。
即:定项目、定时间、定人员;工程任务交底、设计图纸交底、检修标准交底、施工及安全措施交底;组织落实、资金落实、检修方案落实、材料落实、检修技术资料及工具落实。
不得仓促停车检修,做到优质、高效、安全、节约。
1.3.9.检修完毕,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1.3.10.检修费用:大修费用在大修基金中开支,中、小修费用直接列入生产成本,要想方设法节约检修费用。
1.4. 设备的维护保养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进行检查、维护,防患于未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1.4.1.设备的日常保养日常保养是设备维护的基础,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积极措施。
使用部门操作人员应在每天上班后、下班前15至30分钟进行设备的日常保养,通过对设备的检查、清扫和擦拭,使设备处于整齐、清洁、安全、润滑良好的状态。
1.4.1.1.检查设备的完好性,配件、部件是否缺失。
1.4.1.2.根据设备实际情况试运转,确认声音正常,润滑良好,方可正常操作。
1.4.1.3.检查紧固件的联结情况,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脱落。
1.4.1.4.检查安全防护装置是否完整、安全、灵活、准确、可靠。
1.4.1.5.检查润滑装置是否齐全、完整、可靠,保持油路畅通、油标醒目。
1.4.1.6.对各传动部位进行润滑加油,检查传动系统各操作手柄、电器开关位置应正确无松动,操作灵活可靠。
1.4.1.7.检查各种管线、管件是否完好,有无跑、冒、滴、漏现象。
1.4.1.8.清洁设备各部位,使设备内外干净,滑动导轨和接合处无油污,锈迹,灰尘和杂物,做到漆见本色铁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