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目的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及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确定重大及重要的危险、危害因素,采取风险分级管控措施,预防、减少或避免事件的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 适用范围公司所属单位生产活动、生产设施的风险识别基本程序、评价记录、分级管控效果、档案记录、持续更新等内容。
3 编制依据3.1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2013。
3.2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AQ 3013,2008。
3.3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882—2016。
3.4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1—2017。
4 释义4.1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4.2 可接受风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4.3 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4.4 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注: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4.5 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4.6 危险源(因素)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
4.7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4.8 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4.9 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4.10 风险控制措施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4.11 风险信息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4.12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各类风险信息(4.11)的集合。
5组织机构组长:(主要负责人)副组长:成员:6 职责分工6.1组长:公司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整体调控,监督组织机构人员职责的履行,为双重预防体系的全面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组织制定两个体系实施方案及相关计划,全面负责企业两个体系建设工作。
6.2副组长:负责两体系建设现场管理类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实施计划时间节点落实各部门风险辨识及隐患排查工作,全面落实现场所有网格两体系落地运行。
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企业两体系制度文件的编制,明确双体系建设过程人员职责及考核,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群并监督运行。
6.3安全部a) 建立与保持本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相关体系文件组织培训;b) 对所属单位安全生产风险识别与评价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与检查,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c) 依据各所属单位上报的风险清单,汇总出公司级级重大风险清单,跟踪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6.4 设备部对所属车间设备设施的安全生产风险识别及其管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与检查。
6.5 各车间a) 依据本制度,对责任区域内的风险点进行划分,开展全员培训;b) 采取分级管理、全员辨识、系统评价并监督实施的原则,辨识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风险点及危险源、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并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且对评价结果负责。
c) 将识别出的重大风险清单及其控制措施,上报安全部备案。
法规要求向政府部门报告或备案的重大危险源,按规定程序报告或备案。
7 工作程序和内容7.1 风险点确定7.1.1 风险点划分原则7.1.1.1 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此类风险点按照网格化内所包含的设备设施进行划分,同类型的设备可按一个风险点进行划分,如三甲酯工段三甲酯反应釜作为一个风险点,贲酯罐区作为一个风险点。
7.1.1.2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对涵盖生产经营管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常规作业活动的划分公司按照每个工段的安全操作规程以一个完整的操作阶段(或某一岗位)进行。
非常规作业活动主要包括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
7.1.2 风险点排查7.1.2.1 化工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见表1),为下一步做好风险分析做准备。
表1 风险点登记台账(记录受控号)单位:****** No:填表人: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此表是初步划分风险点时的记录表格。
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填写。
)7.1.2.2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7.2 危险源辨识方法a)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等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作业人员、工艺过程、设备运转等存在的危害因素;b)调阅资料:通过调阅有关事件、事故、职业病记录、台帐和环境监测数据等,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因素;c)座谈:召集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讨论分析各项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存在的危害因素;d)工作危害分析(JHA):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具体步骤,辨识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e)安全检查表(SCL):系统剖析,确定检查项目,编制表格,以提问或现场观察等方式确定检查项目的状况,确定危害因素;f)隐患排查台账:依据公司隐患排查台账发现的问题隐患,辨识其危险性根源。
7.3 危险源辨识7.3.1 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录A.2)及《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录A.3)。
宜采用以下几种常用辨识方法:——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B;——对于设备设施,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进行辨识,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C;——对于复杂的化工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简称HAZOP)等方法进行辨识。
7.3.2危险源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7.3.3危险源辨识实施7.3.3.1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质。
7.3.3.2辨识危险源也可以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进行提示。
其中从能量的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能等。
7.4 风险控制措施制定7.4.1由安全部牵头组织各专业技术部门、各车间全员参与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7.4.2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7.4.3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7.4.4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
7.5风险评价7.5.1风险评价方法公司采用LS法进行风险评价,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考虑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两方面的因素,以此分析评价风险的大小。
其取值公式为:R=L×S,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R值越大,风险越大;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L和S取值标准依据风险评价准则进行合理取值,R值对比风险分析判断准则,确定风险评价级别和管控级别。
7.5.2当出现以下情形,应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b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的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c根据GB 18218评估为重大危险源的储存场所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罐区;d运行装置界区内涉及抢修作业等作业现场10人及以上的;e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f建设项目试生产和化工装置开停车过程;g根据GB30871确定的一级及以上动火作业、四级高处作业(h>30m和提级的状况)、受限空间作业、一级吊装作业(M>100t)等。
7.5.3当出现以下情形,应直接判定为较大风险:a.二级动火作业;b.可燃有毒液体的盲板抽堵作业;c.涉及重点部位、关键装置的;7.6风险分级管控7.6.1确定管控层级依据风险点的风险级别,确定相应管控层级:公司级:1级风险点车间级:2级风险点班组级:3级风险点岗位级:4、5级风险点7.6.2管控原则7.6.2.1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时,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
7.6.2.2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7.7风险点告知公示7.7.1对车间风险点进行培训告知7.7.2在二道门处进行重大风险的宣传栏告知7.7.3在各车间门口处进行较大以上风险的宣传栏告知7.7.4在车间网格进行网格内所有风险的告知牌告知8持续改进8.1公司每年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评审或更新,公司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8.2公司应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根据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8.2.1法律法规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的风险程度的改变8.2.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再评价8.2.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8.2.4补充新辨识的危险源评价8.2.5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9 附则本细则由潍坊圣兴化工有限公司安全部负责解释。
A1风险点登记台账日(此表是初步划分风险点时的记录表格。
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填写。
)A2作业活动清单日(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A3设备设施清单月日(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