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 序论中还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基础 。
13
四、两晋南北朝 与《本草经集注》
药物品种增多 认识药物新功效 发展临床用药
14
《本草经集注》
成书年代: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梁代·陶弘景 载药数:730种 内容:以《本经》为基础与《名医别录》合编。 意义 1.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便于医生临证处方用药 3. 考订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和剂型的制作规范
4.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 。
15
介绍《雷公炮炙论》
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 提高药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
16
五、隋唐时期 与《新修本草》 盛唐时期,医药学术发展迅猛 对本草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总结 诞生了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 作者:李时珍。 载药数: 1892种,方11096首,图1160幅 体例特点是: 1. 按自然属性分 类:从贱至贵 2. 纲目分明,分52卷,16部(纲),共62类 3. 百病主治药,突出了辨证用药的中医理法特色。 4. 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
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三、秦汉时期与《神农本草经》
西域药材流入内地 丰富了本草学
12
《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365种 体例-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 1. 上品120种,无毒。多属滋 补强壮之品 2. 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能补虚扶弱或能祛邪抗病 3. 下品125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
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 意义: 1. 本书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 2. 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实用价值、文献价值。为本草学
范本。
23
七、明代 与《本草纲目》
交流日益频繁,医药知识不断丰富 对十六世纪以前的本草学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整理
总结 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 诞生了中医药科学巨著
24
17
《新修本草》
成书年代:隋唐时期,世称《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苏敬等23人所撰写。
载药数: 844种
内容体例: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意义: 1. 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2. 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 3.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 中药的起源是我国百劳草动…人…民一长日期而生遇活七十毒”
实践和医疗的实传践说的,结生果动地反映了人们 认识药物的艰难过程。
10
二、夏商周时代 人工酿酒的发明与应用 汤剂作为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促进了复方药剂的
发展 (增效减毒) 《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
科知识
25
意义: 1. 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中医药科学巨著); 2. 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
26
专题本草
缪希雍的《炮炙大法》 朱橚的《救荒本草》(供食用的草木) 李中立的《本草原始》(药用植物) 兰茂的《滇南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学术发展特点: 补充修订,完成了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摘要精减,临床实用,由博返约 考证注释 ,重辑《本经》
3. 独特的理这论些体宝系贵的资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 础。
4. 特有的应用形式
5.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 机理,指导临床应用
汤剂、丸散膏丹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等
3
绪论
二、何为“本草”? 自古相沿把中药学称为“本草”。 “诸药以草为本”
中药的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
中药学
1
绪论
一、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
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有5方面内涵(特点)
2
植物药11140左右;动物药1580左右;
矿物绪药8论0左右;部分化学或生物制
剂等加工品。
1.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药材
2. 历史悠久资,源反,映包了括我植国物历、史动文物化和背矿景物,12800多种。
韩保昇:“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 草类药为最多也。”
4
绪论
二、何为“本草”? 本草学:记载中药的典籍。
5
绪论
三、什么是“中药学” 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
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
6
总论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8
中药学
19
总论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20
六、宋金元时期 与《证类本草》 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 —— 药品数量的增加 功效认识的深化 炮制技术的改进 成药应用的推广
21
六、宋金元时期 与《证类本草》
宋代的3部药典:《开宝新详定本草》 、《开宝重定 本草》 、《嘉祐补注神农本草》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 写格局臻与完备
专题本草:元代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 法的专门著作。
药性理论有较大发展
22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成书年代:宋代。简 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编著。 载药数:1558种;附方3000余首, 体例内容:方药兼收,图文并重;附以炮制制法,为
7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学习要求: 各个历史时期学术发展特点 主要本草著作
8
主要本草著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二《本草经集注》 三《新修本草》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五《本草纲目》 六《本草纲目拾遗》
9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
药食同源 -口尝身受 -口耳相传 -师学相承 植物-动物-矿物-人工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