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ABC卷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ABC卷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A卷
一、术语解释题:
1、软件:软件是由计算机程序、数据和文档组成的。

2、软件开发模型: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3、数据流图: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

4、模块内聚: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关联程度的度量。

5、模块的控制域:是指模块本身及其直接或间接调用的模块。

6、对象: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属性和对这组属性进行操作的一组服务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软件工程的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软件工程包括过程、方法、工具三要素,方法支撑过程和工具,过程和工具又促进方法学的研究。

2、软件工程主要包括哪些活动,各项活动的任务是什么?
答:软件工程过程的基本过程活动有4步:
P (Plan) :软件规格说明。

规定软件的功能及其运行的限制;
D (Do) : 软件开发。

产生满足规格说明的软件;
C (Check) : 软件确认。

确认软件能够完成客户提出的要求;
A (Action) : 软件演进。

为满足客户的变更要求,软件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演进。

3、什么是软件开发模型?简述软件开发模型中的演化模型,说明该模型的特点。

答:软件开发模型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演化模型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用户可以给出待开发系统的核心需求,并且当看到核心需求实现后,能够有效地提出反馈,以支持系统的最终设计和实现.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需求,首先开发核心系统.当该核心系统投入运行后,用户试用之,完成他们的工作,并提出精化系统、增强系统能力的需求.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第一迭代过程均由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集成等阶段组成,为整个系统增加一个可定义的、可管理的子集。

在开发模式上采取分批循环开发的办法,每循环开发一部分的功能,它们成为这个产品的原型的新增功能.于是,设计就不断地演化出新的系统. 实际上,这个模型可看作是重复执行的多个“瀑布模型”。

4、以结构化分析方法建立的系统模型有哪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答:组成部分: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源和数据潭。

作用:数据流:用于表达在分析中所使用的、用于表达“客体”的信号。

加工:用于表达在分析中所使用的、用于表达“处理”的信号。

数据存储:用于表达在分析中所使用的、用于表达“结构化客体”的信号。

数据源和数据潭:表示系统的环境,可以使用它们和相关数据流来定义系统的边界,表达系统/产品“边界”的信息。

5、将一个系统的数据流图(DFD),转换为系统的模块结构图(MSD)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结构化设计方法在分类DFD的基础上,基于自顶向下、功能分解的设计原则,定义了两种不同的“映射”,即变换设计和事务设计。

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将系统的DFD图首先转化为初始的模块结构图,再基于“高内聚低耦合”这一软件设计原理,通过模块化,将初始的模块结构图转化为最终的、可供详细设计使用的模块结
构图(MSD)。

三、应用题
1、请将下图的DFD转换为初始的软件模块结构图.其中竖虚线表示输入、变换、
输出之间的界面。

2、将下面的伪码转换成程序流程图、N—S图和PAD图
Begin
输入10 个数给a[1]到a[10];
max=0;
min=0;
If a[1]>a[2] then{ max= a[1]
min= a[2] }
else { max= a[2]
min= a[1] }
i=3;
while i<=10
begin If a[i]>max then max= a[i];
else if a[i]<min then min= a[i];
i=i+1;
end ;
输出max,min;
End
3、根据下面给出的控制流程图,设计出最少的测试用例,实现语句覆盖。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试题B卷
四、术语解释题:
1、软件测试:在软件投入运行前,对软件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最终复审,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步骤。

2、需求分析:开发人员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要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陈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由需求定义转换到相应的需求规格说明的过程。

3、数据流图:简称DFD,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角度,以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4、模块耦合:是不同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程序的度量。

5、模块的控制域:模块本身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

6、关联:关联是一种结构关系,说明一个事物的对象与另一个事物的对象之间的联系。

五、简答题
3、衡量模块独立性的标准是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含义。

答:衡量模块独立性的两个定性标准是内聚和耦合。

耦合是指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彼此之间互相依赖(连接)的紧密程度;而内聚则标志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2.简述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特点。

答:它的特点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在获取完整的需求之后才能开始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使用的手段主要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层次方框图、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等。

5、什么是软件开发模型?画图表示软件开发模型中的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并说明它们的要点。

答:软件开发模型是指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演化模型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
演化模型在开发模式上采取分批循环开发的办法,每循环开发一部分的功能,它们成为这个产品的原型的新增功能.于是,设计就不断地演化出新的系统. 实际上,这个模型可看作是重复执行的多个“瀑布模型”。

六、应用题
2、请将下图的DFD转换为初始的软件模块结构图。

其中竖虚线表示输入、变换、
输出之间的界面。

2、已知流程图如下,请画出对应的N-S图和PAD图。

3、根据下面给出的控制流程图,设计出最少的测试用例,实现路径覆盖。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试题C卷
七、术语解释题:
2、数据流图:就是采用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及用于表示软件模型的一种图示方法。

3、模块耦合:是不同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程序的度量。

4、模块的作用域:受该模块内的一个判定所影响的所有模块的影响。

5、对象:是要研究的任何事物。

6、用况:是对一组动作序列(其中包括它的变体)的描述,系统执行该动作为执行此动作的参与者产生一个可观察的结果值。

八、简答题
2、演化模型和增量模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区别是:演化模型全部系统是增量开发,增量提交;增量模型再需求设计阶段是整体进行的,在编码测试阶段是渐增进行的。

3、结构化分析方法为了表达系统模型,给出了几个基本概念,它们是如何表示的(用图形表示)?
答:给出的基本概念:数据流、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源和数据潭。

表示方法:(注意:按文字内容画出对应图形作答)数据流表示方法:方向向右的箭头;
加工的表示方法:椭圆;数据存储表示方法:两条平行线;数据源表示方法:一个长方形;数据源和数据潭表示方法:两个并列的长方形。

4、说明将一个系统的数据流图(DFD),转换为系统的模块结构图(MSD)的基本方法步骤。

(同A卷简答5)
5、画图表示统一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四个阶段完成的主要工作:
初始阶段-获得项目的基础:生命期目标;
细化阶段-进化软件构架:生命期构架;
构造阶段-构造软件:初试运作功能:
移交阶段-把软件部署到用户环境:产品发布。

九、应用题
1、请将下面的DFD转换为初始的MSD(软件模块结构图)。

其中竖虚线表示输入、变换、输出之间的界面。

变换部分为一个事务型数据流图。

2、已知流程图如下,请画出对应的N-S图和PAD图。

3、根据下面给出的控制流程图,设计出最少的测试用例,实现分支覆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