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渔父”·竹竿》鱮。
”[2]辞·”渔独醒,自己的“渔父作达超远,顺其自然,远离俗世的渔父于是就用自己的思想对屈原进行引导。
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个人理想不可自拔?既然这样的追求让人痛苦并根本无法在现实中立足,那还不如顺应现实,顺应一切,超乎自然天地之外,人就会在世间闲适自处,无欲无求,也就不会有理想失落后那么多的苦痛与悲愤。
但是屈原没有因渔父的这么一段劝说而做任何动摇,他身体力行着的,是对道,义的追求,是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虽然屈原并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但他所践行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实是与儒家的思想追求相一致的。
屈原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既然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无法实现,那就为这样的一个美好理念而殉道吧!“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的意志是这样的坚定,信仰是如此的牢固不可动摇。
渔父面对这样的“顽徒”,最后报之无耐的莞尔一笑。
他临走之前大声高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句话唱出了一个出世的智者的感悟与人生态度。
一句大智大慧的话语,透露着旷达与淡然的处世之态,出世却并不是与世俗断绝一切联系,而是和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个体精神达到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渔父踏浪而来,最后又高歌之后倏然而去,留给后世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他的旷达与淡然、精神的自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渔父”精神。
东汉时的严光严子陵,也是一位备受后世文人推崇的渔父形象。
《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令访之。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乃耕于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4]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曾是同窗好友。
当刘秀称帝登基后,严子陵隐姓埋名过期了渔隐生活。
光武帝深慕其贤,得知他过着渔隐生活之后,特地派人去请他出山。
然而严子陵始终不肯接受光武帝赐给他的官职和爵位,坚守自己的志向,过了一辈子的渔隐生活,一直到老死,都没有出仕。
“士固有志,何至相迫乎?”在“士固有志”的人生信念的支配下,严子陵毅然决然的拒绝出仕为官,拒绝高官厚禄,一直没有违背个人的信念和人生志趣,也。
”《桐明?”[5]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杯》诗云:“嫌哉?”渔者:“”“掩子仇兄恨出逃,遇到一条大河挡住去路,生死命悬一线,情况十分危机。
就在这时,一位渔父驾一叶小舟,飘然而至。
这是伍子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遇到的一颗救命稻草,也许也是唯一的希望。
伍子胥赶紧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呼唤渔父将自己渡至彼岸。
渔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伍子胥迫切的呼救,然而智慧的渔父观察周围的环境时发现有人窥探,于是他两次用渔歌的方式暗示伍子胥。
终于他将伍子胥渡至彼岸,却发现其面有饥色。
本来这个时候作为渔父助伍子胥渡河的行动已经结束,他完全可以马上转身离去。
然而古道热肠的他却忍不住接着去帮伍子胥找食物,而这样做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伍子胥对渔父如此之恩难以为报,便拿出身上价值百金的宝剑以赠之。
渔父拒不接受。
打听其姓名,以图日后再报,渔父也始终不肯透露半字,只说:“得形于默”。
不求任何回报,不留名姓,这是何其的洒脱与超然!渔父一开始就清楚,伍子胥是忠臣贤良之后,背负着国耻家仇,也明白送其过河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还有楚国法令“得伍胥者,赐栗五万石,爵执圭”这样的功名富贵的诱惑,然而他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样做,并且最后他的结局是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用生命来完成了人生追求的大义,以身殉道,杀身成仁。
他虽然隐迹于山水,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义无反顾,身隐心却不隐,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关怀。
陶渊明笔下发现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也是一个颇具韵味的渔父形象。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陶渊明借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夫作为贯穿整个桃花源故事的主线,通过他的行踪及见闻给我们展示了一派美好的桃花源理想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理想中的生存世界,只能由渔夫才能在无意中发现、找到、并于最后失落,而其他人根本无法访其踪迹。
渔夫作为一个与水打交道的职业,活动的范围一般远离人群,受到俗世的影响相对较少,因而他会在无意中觅得这片净土。
陶渊明为什么会这样虚构了一个渔父的形象和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世界呢?联系他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我们也不难理解他有这样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不安定的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曾封长沙郡公,但因“望非世族”求。
期。
”[12]他这种淡泊宁静,顺其自然的人生价值选择,应该从道家思想那里去寻根溯源。
在肯定自我的道家思想体系中,“隐”乃是出于对个体生命与精神的重视。
道家思想一贯主张素朴本真是人性、道德之根本。
人在自然社会中生存就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之道,保持自我本真的状态,保持人的本性的淳朴和自然。
如果对“仁义声名”不断追求,人的自然本真将会一步步失落,最终失去自我。
尤其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之下,人对“仁义名声”“权势”的追求将会直接导致失去自我,失去独立自由的人格,被权利所奴役,且具有丧生的危险。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这一方面为后世人树立了典范。
庄子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他以编草鞋为生。
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甘于贫贱,淡泊功名富贵,并断然拒绝出仕的邀请。
《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4]庄子的断然拒绝出仕,秉承着老子的无为思想。
在他看来,事物不分彼此,没有是非,只要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本性就可以了。
他追求的是人生的彻底自由之境。
于是在道家这种超然物外,追求独立与自由人生的思想影响下,后世许多人自觉追求返璞归真,终生不仕,宁愿浪迹于江湖,作一介钓叟,于渔隐生活中觅得愉悦的精神体验,实现人生自由的追求。
在古代,渔隐生活在众多隐居方式中也最受文人仕子欢迎。
古时候归隐的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渔、樵、耕、读”。
读书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
并且如果光读书不作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耕,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虽然偶尔有人躬耕垄亩,比如陶渊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比较艰辛的体力劳动的付出是比较难以承受的,樵亦是如此。
于是,渔隐自然而然的成为众多隐士的最佳选择。
一片江水,一支钓竿,一壶浊酒,一卷诗书,一颗淡泊而又闲适的心。
如此生活,又有几多人不向往的呢?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其八·浪打轻船》就这样的描写渔翁生活的逸趣:“浪打轻船雨打蓬,遥看蓬下有渔翁。
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
即问渔翁和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
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
”[15]一幅多么闲静优雅的大自然水墨画,它师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渔翁雨中垂钓的情景中。
任一叶扁舟,在遥远的湖面漂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他追求隐逸、自由的志向。
“一壶清酒”,体现了该渔翁性情的洒脱,品德的清高。
“一竿风““““渔父”形象。
这种贴近生活的人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闲适而自由的风姿、快乐而超逸的心,沙·其九(捲却诗书)》即表现了文人的这种思想心态:“捲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
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
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
所以身将岩□下,不朝天。
”[18]这是一首表达对仕途不满,弃官归隐的诗。
用一幅幅不同但彼此又有联系的艺术画面,勾勒了一个卷起诗书披蓑垂钓的渔父形象。
他抛弃了自己喜爱的诗书,披起了蓑衣,戴上了斗笠,手上拿的不再是笔,而是鱼竿。
在他的心中,积压着难以言说的愤懑。
心中的痛苦是很深的,他那颗随棹而动的痛苦的心,那碧波般的宁静澄澈的灵魂,只能在江水之上抒发心中深深的郁闷。
这是被压制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腐败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掩捲诗书,披起蓑衣,远离是非之地,消隐于大自然。
他是身在江湖心却犹未死的志士,被黑暗的现实迫不得已才来此隐居,借着渔隐生活来排遣心中的忧郁和悲愤。
柳宗元的一生也与这样的情况很相符。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发配到柳州做刺史,在此之前,他已有十年的政治流放生涯。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在当时是个很荒僻的地方,人烟稀少、满目萧条。
作者处于心理和身理的双重低谷之中,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江雪》这样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一个没有鸟飞,只有孤舟的清静旷远的世界,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一人在江上垂钓。
他垂钓的不是鱼,而是满腔的孤独和寂寞。
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在仕途中接连遭受打击。
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渔翁,在一个孤独、冷漠、超绝的环境之下,一个人静静的垂钓,闲情,还是悲愤?他卓然无畏,孤独傲岸,在那样冷酷决绝的环境之下毅然坚强挺立,在黑暗的现实的被迫无耐之下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遣散心中的悲愤和表达个人的理想。
他的《渔翁》一诗却是他在现实失意之下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愿望:“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中下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9]诗中描绘的这位渔翁,是一个隐居的渔夫形象,生活愉快恬静。
可见柳宗元在接连受到现实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做一个隐居的渔翁,过娴静的隐居生活的想法油然而生。
比起刚贬谪时的激愤、执着,这时候他多了一份悠闲、淡然和平和。
诗中的渔翁,寄托着柳宗元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
他以“醉则为直率,从他无论是追求个人自由、超然于世外的智者,或者是在现实无耐的孤独苦闷下选择隐居江滨的贤者,还是身居庙堂、心存江湖的闲雅之士,他们都选择了将渔隐作为个人一生精神生活的现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