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一个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那一个〞。

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

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

要考察隐逸文化,要研究古代文人的隐秘心理,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中。

文章中的渔父须眉皆白,智虑高超,仙风道骨。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

〞〔《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所谓的“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而渔父所谓的“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是道家清静无为的观念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价值观的一次微妙的碰撞。

最终,孔子为渔父的思想所折服,如梦初醒,甘拜下风,尊渔父为圣人。

累累假设丧家之犬的孔子,似乎恍然明白了自己“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故事明显是伪作,当是后世道学者借助庄子对孔子的冷嘲热讽。

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这个那么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次真正的碰撞,火花四射,精彩绝伦。

《楚辞》的本意,恐怕是要借助渔父来衬托屈原的高迈。

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执著、决绝、不苟且、不合作、不低俗,明知不可而为之,始终坚守着人格高标,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放声呐喊,纵然理想破灭,也要精神清洁。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飘然离去,一曲高歌,随风而逝,不复与言的渔父形象,反而给后人留下更为巨大的想象空间,成为或仕或隐者的一种理想寄托。

从《离骚》开始,中国的文人就被一种寻找、追求和向往的热情所充溢。

不管这种期待何等渺茫,亦不管这种探寻何等徒劳,文人总是难以停止探求的脚步。

他们的向往,总是在水一方,像反复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奔赴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异常强烈,只是苍龙永远在前,长缨却不知何时在手?一股难言的苦涩充斥心头。

正如希罗多德的《史学》所言:“人们所知道的最凄绝的悲痛,便是奋力去做许多事,却又一事无成。

〞伟大的文人总是伴随着伟大的痛苦,这种痛苦超出了一己之悲,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情感模型。

好在我们还有渔父,给失意的文人寻找了别一种人生和出口。

乐天知命,与世推移,任凭尘世纷纷扰扰,我自恬然自安。

这就是渔父的立身处世。

面对一池碧波,卸去满身疲乏,也无风雨也无晴。

功名富贵与我何加焉?仕途经济与我何加焉?这是文人走出“读书只为稻粱谋〞的伟大一步。

也是渔父身上最激动人心之所在。

然而,这种脱离现实的对抗实际上是苦痛的,也不为主流价值所趋向。

但也许正因为它拉开了和现实的距离,反而又充满了一种乌托邦式幻灭的美感。

历史上最著名的渔父有三个。

其一是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曳而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这一小段之中,有很多重对比,意味深长。

第一层对比是庄子和楚大夫。

一边是轻松自假设的濮水垂钓客——庄子,一边是满面尘灰的仕途奔波人——楚大夫。

谁更能享受真正的生命乐趣?第二层对比是庄子的两种选择。

一边是楚国的相国高位,居庙堂之高;一边是濮水的烟波钓叟,处江湖之远。

哪一种更能激活出生命的云淡风轻和丰润灿烂?庄子也知道,“此可对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于是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曳尾涂中〞?这又是一重对比,两种选择的鲜活对比。

难怪两个被仕途经济冲昏头脑的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最美妙的隐喻还有,朝廷的香火缭绕,可能正是污浊之所;而拖着尾巴的泥淖之所,恰恰又是清洁之所在。

这就是庄子的选择,冷眼看穿,却又热肠挂住,永远保持自己的清洁,守护好自己的灵魂处所。

继承庄子衣钵的那么是严子陵,他拒绝了好朋友刘秀的三请四邀,隐居在富春江畔——垂钓。

这是渔父语词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庄子还要“庄子〞。

光武帝是有道明君,又是严子陵最好的玩伴,对严子陵又极为推崇。

在屡次请严子陵未果后,刘秀亲自写信,言辞恳切:“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

惟此鸿业假设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

假设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

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

〞严子陵终于抹不过朋友的脸面,来了。

光武帝和他同榻而眠,晚上严子陵的臭脚竟然搁到光武帝的肚子上去了,光武帝也不以为意。

这一方面,可见光武帝的求贤假设渴,另一方面,又可见他们哥俩当年的兄弟情深。

免除了“伴君如伴虎〞的祸患,严子陵只有荣华,只有富贵,只有功名,只有利禄。

但他还是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严子陵是一个真正的渔父,他的出现给渔父意象增添了许多的浪漫情怀。

难怪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对他顶礼膜拜:“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清初浙派版画的力作《无双谱》那么赞之曰:几人无故上云台,心事含羞未许猜。

名利当头叹归隐,清风拂水报招徕。

同眠卧榻真天子,六合难搜高士才。

不过茫然寰宇下,容他独自发闲呆。

〔《无双谱》,版画著作,配有乐府诗,为绍兴人金古良所著。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还曾特意去游览严子陵的钓台,并写下经典散文《钓台的春昼》。

庄子的归隐,是要保持清洁,担心被世俗沾染,更害怕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严子陵那么是纯粹的归隐,湮没在山光水色之中,这是一种真正的天人合一。

历史上的宁武子,“邦有道,那么智;邦无道,那么愚。

〞而严子陵那么不论邦有道与否,我自隐逸,万钟与我何加焉?与这两个渔父构成绝妙比对的那么是姜尚,他的钓饵是自己的绝世才华,而钓的大鱼却只有文王一个。

所以,他必须用直钩,用自己的苍颜白发,用自己的一腔孤傲,引起世人哄抬关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炒作。

姜子牙终于钓来文王,出阁为相,成就自己的宏图大业。

两种渔父,两种走向。

一个选择儒家,一个选择道家,一个具济世情怀,一个有隐逸风范,如何论优劣?何必分高下!闻一多曾经说过,围绕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只有两个字——仕与隐。

要不先仕后隐,要不且仕且隐,要不先隐后仕,即使是不仕不隐之人,他内心中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

中国文人总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徘徊,穿梭。

要而言之,文人选择“仕〞能做到百分之百,文人选择“隐〞,却万万做不到百分之百。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人世的,也是没有的。

既然是超出于世,那么当然连诗文也没有。

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连老子也说“吾不能学太上而忘情也〞,遑论其他人?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这就是严子陵的价值所在。

更多的渔父那么是寄情于山水,相忘于江湖。

除了这样,还能怎样啊。

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一首无名氏的词,可做这种心情的注脚。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每个文人都像卞和献宝一样,要把自己的玉一样的美德贷于帝王家,哪怕被砍掉一条条腿,也在所不惜。

卞和泣血是中国文人共同的悲剧。

文人何曾想做一个渔父啊,实乃报国无门、功业未遂而归隐江湖也。

现在我们回头研究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是渔父,而不是其他。

渔父这个语词的背后到底叠加了哪些东西,从而被文人相中、接受、书写和鼓吹?渔父成为最重要的意象,可能来自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屈原。

屈原披发行吟泽畔,在生死抉择之间,需要一个人来对话,揭示自己的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因为在江畔,最该遇见的自然就是渔父,构成主客对话的“客〞,这是自然的逻辑。

渔父是老年男子,历经沧桑,风云看惯,淡薄尘世,能够提高对话的含金量和话语价值。

渔父的出现当然是偶然的,但隐逸文化、出世文化聚焦于渔父却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惟有渔父才好引出颇有道家特色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歌词大意是,沧浪之水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冠缨;沧浪之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泥脚。

渔父不强人所难,不愠不怒,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足见其淡泊和修为。

那么,为什么要引出《孺子歌》呢?因为《孺子歌》大有来历。

据《孟子·离娄》记载:孔子曾听孺子唱过这首歌,孔子听歌后,告诉他的学生:“清,才能洗冠缨;浊,只能洗泥脚。

清还是浊,是由人们自己选择的啊。

〞孔子非常注重士人的人生抉择,提倡人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但是在中庸思想的指导下,又主张“用舍行藏〞。

孔子称赞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出来做事;不用呢,就隐居起来。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啊。

〞也就是说,儒家和道家有时候也能并行不悖。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照散发弄扁舟。

〞就是说,“入世不称意,才要出世;仕途不称意,才会归隐。

〞这也许就是渔父最终飘然而去,放歌一曲的原因吧。

其次是渔。

《诗经》中说,“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诗经·卫风》〕就是说,上古时期,垂钓虽然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但是“岂不尔思〞已经包含一种别样的情致。

特别是渔者,荡舟于碧波之上,隐没于绿荷之中,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让人清静高远,得意忘言。

在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渔父不仅没有了谋生之苦,反而多了几分闲情野趣,最能寄寓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三是水。

《老子》说:“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