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初步设计说明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区位条件江山市贺村镇距江山市区10公里,浙赣铁路、205国道、46省道穿境而过,是江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浙西商贸重镇。

全镇总面积82.3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

2002年11月被市确定为四个经济强镇之一,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

贺村镇作为经济强镇,通过几年的开展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与饲料加工、文体用品等6个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在江山市行政区划调整过后的19个乡镇中排名首位。

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8.7亿元,比上年增45.7%,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5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55.2%,其中工业投入5.8亿元,比上年增55%;地方财政收入达3239.69万元,比上年增56%。

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

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选址在贺村镇丰益村银碓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贺村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建在新205国道边,背靠浙赣铁路,交通条件良好;基地远离居民区,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周围环境适合工程的建立。

基地与贺村镇区紧邻,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根底设施均已经敷设到区块,可以方便地与贺村镇根底设施网络衔接,也为基地三期的开发建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配套设施条件。

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工程所在地属丘陵平原地,从土壤资源来看,以黄色粘土为主,地层、地质条件好,坡度平缓,适宜工程建立。

2、气候气象贺村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盆地气候的*些特色。

气候温和,四季清楚,梅雨季节雨量集中。

年均气温17.7度,年平均降雨量1658毫米,年无霜期255天,宜于农业生产。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和寒流,梅雨及台风。

3、工程地质沿线地址情况良好,根本属第三期黄土地区。

三、设计容本次工程容为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根底设施工程设计。

设计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工程设计2、给排水工程设计3、交通工程设计4、电力、电信工程设计5、绿化景观工程设计6、路灯工程设计7、工程设计概算第二章设计依据一、设计依据1、建立单位的设计委托2、"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根底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3、关于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根底设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浙发改农经[2006] 574号〕4、建立围1/1000地形图二、设计规1、"城市道路设计规"〔CJJ37-90〕2、"室外排水设计规"〔GB 50014-2006〕3、"室外给水设计规"〔GB 50013-2006〕4、"给水排水工程构造设计规"〔GBJ69-84〕5、"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99〕6、"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JGJ50-2001〕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 〔CJJ75-97〕8、"低压配电设计规" (GB5054-95)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GB50217-94)Π10、"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JGJ-50-88〕11、"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 〔CECS 165:2004〕12、其它相关规要求第三章道路工程一、设计原则1、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及各规的要求。

2、满足道路交通功能要求。

3、竖向在满足两侧地块标高要求和防洪要求下,考虑工程的土方平衡进展设计。

二、道路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Π:一号路、二号路城市支路II:三号路2、设计车速:城市次干道:V=40Km/h城市支路:V=30Km/h3、路面构造设计轴载:BZZ-100。

4、设计年限:混凝土路面30年。

三、平面设计本次设计平面依据甲方提供的电子文本文件中所确定的坐标进展定位。

一号路,为城市道路次干路,道路设计起点为五号路,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为205国道,桩号为K0+636.578,本次道路设计全长为636米,道路规划红线宽16米,与设计道路相交的规划道路由南向北依次为五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六号路、205国道。

其中K0+157.870~K0+232.088段为一半径为500米的圆曲线,其余段为直线。

二号路,为城市次干路,道路设计起点为四号路,桩号为K0+000,终点为46省道,桩号为K0+473.130,道路设计全长为473米,道路规划红线宽16米,与设计道路相交的规划道路有西向东有四号路、一号路、六号路、46省道。

设计围道路线型为一直线。

三号路,为城市道路支路,道路设计起点为四号路,桩号K0+000,终点为六号路,桩号为K0+381.027,道路设计全长为381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12米,与设计道路相交的道路有四号路、一号路、六号路。

设计围道路线型为一直线。

本次设计道路沿线根本无拆迁,但由于道路所属围为丘陵地区,地势复杂,高差变化较大,因此填挖土方量比拟大。

四、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根据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可研的道路控制标高进展设计。

由于设计道路围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变化大,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结合规划用地控制标高,考虑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大小,依据规要求确定的纵坡和坡长,拉坡时综合考虑行车平安、舒适、排水顺畅、造价经济。

一号路道路设计最大纵坡2.471%,最小纵坡0.500%;二号路道路设计最大纵坡2.608%,最小纵坡0.94%;三号路道路设计最大纵坡0.692%,最小纵坡0.619%。

五、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规划红线宽度进展。

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局部尺寸及比例按照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设计年限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通量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证车辆和人行交通的平安畅通,具体为:一号路:3.0m〔人行道〕+10.0m〔机非混合道〕+3.0m〔人行道〕=红线宽度16米。

二号路:3.0m〔人行道〕+10.0m〔机非混合道〕+3.0m〔人行道〕=红线宽度16米。

三号路:2.5m〔人行道〕+7.0m〔机非混合道〕+2.5m〔人行道〕=红线宽度12米。

六、路基设计道路大局部位于山坡、农田,施工前应去除表层约25cm厚的杂填土或耕植土。

结合管道施工,以降低地下水位,疏干土基。

道路红线位于河塘及暗浜地段,假设河塘底淤泥不深时,挖尽河塘底淤泥至原状土;假设淤泥较深时,可抛石挤淤,一提高其承载力,清淤时河塘填挖成台阶形,然后用塘渣回填,塘渣最大粒径不超过15cm,含泥量不大于15%,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分层填塘渣碾压至路槽底标高。

道路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压实后的基层应平整、结实、结成板块,无松散现象,外表无明显粗细别离现象,12~15t压路机碾压后轮迹深度不大于5mm。

压实后土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25Mpa。

填方路段原地面高程以下的各种管道应先期做完。

管道周围管顶以上50cm 围的回填土应按下水道施工技术规程要求对称、均匀、薄铺轻夯实,密实度要求见管道局部;其它深度的回填密实度要求按施工技术规程进展。

本工程填方边坡为1:1.5,挖方边坡1:1,路基填筑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

七、路面构造设计本工程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构造,路面构造如下:一号路、二号路机动车道:22cmC30水泥砼+18cm5%水泥稳定砂砾石+20cm级配砂砾石=构造厚60cm三号路机动车道:20cmC30水泥砼+15cm5%水泥稳定砂砾石+20cm级配砂砾石=构造厚55cm人行道路面构造:6cm灰色透水铺砖人行道板+3cm厚M10水泥砂浆座底+15cm厚3%水泥稳定砂砾石=人行道构造层厚度24cm。

八、穿插口设计穿插口设计应保持道路上所有车辆的交通平安,此外应保证穿插口围的地面水迅速排除。

穿插口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照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0.7倍,转弯车取0.5倍。

九、交通设施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规定设置。

十、无障碍设计根据建立部"工程建立标准强制性条纹"的要求,本工程道路实施无障碍设计。

依据"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ZBP33D01-88〕进展无障碍设计,本工程主要在人行道设置导向块材、停步块材,在行人过马路处设置三面坡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围,并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盲道: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平安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置位置;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的颜色为中黄色。

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5m处,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的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人行道成弧线型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第四章排水工程一、设计原则1、基地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分流制。

2、排水管网布置要求管线短、埋深小,排水尽量以自流排水为原则。

3、排水走向结合地块竖向及周围受纳水体确定。

4、尽量降低管道埋深,特别是干管埋深,减少工程造价。

5、雨水分区就近排放水体,防止因汇水面积过大而设置排水渠。

二、雨水工程1、设计参数采用江山市短历时暴雨强度公式进展暴雨强度设计。

〔1〕暴雨强度公式:q =935(1+0.536lgp)/t0.56 (L/s.ha)t=t1+mt2t1=10min 〔地面集流时间〕m为延缓系数暗管2.0 明渠1.2t2=∑L/V60 min〔管渠雨水流行时间〕〔2〕雨水流量公式:Q=ψqF (L/s)Q—设计雨水流量〔L/s〕ψ—综合径流系数为0.6q—设计暴雨强度〔L/s.ha〕F—流域汇水面积〔ha〕2、排水走向根据基地竖向设计及基地周围水体分布情况和雨水分区、就近自流排放的原则,将设计围排水分成二个排水方向进展收集、组织。

沿一号路敷设雨水主管道,收集其两侧雨水后由北向南汇入基地南侧水体中。

沿二号路〔一号路以东〕敷设雨水主管道,收集其两侧雨水后由西向东汇入基地南侧水体中。

3、管网布置根据以上排水走向,布置雨水管网,预留雨水接口。

管网布置应有利于道路及地块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雨水管网与竖向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采用重力流输送。

同时应根据地形、道路坡向及排水水体的位置综合考虑,使雨水得以就近排放。

起端雨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尽量控制在1.50米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