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1 •彩陶彩陶,是指新石器中晚器的一种绘有黑色、红色、或红黑两色纹饰的陶器。

彩陶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

仰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mian )池仰韶村首先发现而得名。

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半坡类型: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郊半坡村。

从其造型来看,主要以圆为其造型语言。

从其纹饰来看,多采用动物纹,以鱼纹最具代表性。

一般采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Question:原始艺术和原始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原始艺术和原始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原始艺术是原始人类生活的直接表现或反映,对生活的寄予的向往。

在纹饰上选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物作为原形。

如动物纹,人面纹等。

因为他们在渔猎生活中,对这些动物比较熟悉,以及再现生活中的活动的场景,客观上有利于表现,主观上一般对某些动物有某种原始宗教性的崇拜,寄托他们对生活的某种向往。

庙底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为代表。

在半坡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平较高,影响也较大。

从造型上看,庙底沟典型器型为“小底鼓腹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

从纹饰上来看,一变半坡类型的直线纹为曲线纹,广泛使用曲线和圆点,形成活泼多边的装饰效果。

岀现蛇纹装饰。

马家窑文化受仰韶文化影响,主要出现在甘肃,青海地区。

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三种类型。

马家窑型:马家窑型饰在庙底沟的基础上获得了更高的发展。

从造型上,较前更为丰富多样。

从纹饰上,将曲线纹发展到了极致。

其中以旋涡纹最为典型。

半山型:以甘肃宁定半山的发现为代表,其造型和装饰技术都到达了彩陶工艺的顶峰。

造型短胖敦厚。

纹饰根据不同装饰部位做不同的处理。

马厂型:首见于青海乐都马厂。

发展趋势:由中原发展到西北。

半坡型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马家窑和半山型则是彩陶造型与纹饰装饰工艺的顶峰,马厂型为彩陶文化的终结。

2•黑陶存在于黄河中下游和渤海湾地区。

于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故名为龙山文化。

特点: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黑陶与彩陶相比,采用轮制等技术,造型更复杂精致,表现出挺拔的的阳刚之美。

典型器型有高足杯。

小结:彩陶工艺的艺术成就和特点无论其造型还是其文饰,无论是其品种还是其功能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文明水平。

尽管某些文饰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大都带有强烈的装饰性,而且还体现出对装饰艺术的总多法则的运用,如对比、均衡、变化、统一、虚实等。

其抽象性的造型语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借鉴意义,并为后来的青铜艺术提供了丰富而精美的范本。

原始工艺中,实用性重于装饰性,认识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并充分的统一。

技术对艺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常采用表号性的手法,抽象性的语言来突出形象特征和装饰效果。

夏商周的工艺美术一、青铜工艺:1、青铜: 指在红铜中加入锡、铅等冶炼成的一种合金。

天然铜色红,称为红铜;加入锡铅以后,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青铜的主要优点:1>点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2> 度高,可以铸造需要坚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

3、制作工艺的演变:冷煅T热铸浑铸T分铸冷煅用于制作简单器型。

浑铸的早期多为一模一范一器。

范有内范和外范之分,内范和外范之间的空隙就是青铜器。

对一些器型复杂且附件较突出的器型,则采用分铸法,分几部分铸造,然后焊接合成。

以范的材料分,有陶范法和蜡模法(失蜡法),后者用于制造精美器型。

4、青铜器器型和纹饰的时代特征:青铜器的形制极为丰富,根据功能分类,可分为:食器(盛食器和煮食器),酒器(盛酒器和饮酒器),水器,乐器,兵器,以及日用杂器。

至于理器则是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于祭祀和典礼的陈设而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5、青铜器的纹样分类:几何纹:云雷纹(也称回纹,圆形的是云纹,方形的是雷纹)、涡纹、环带纹、窃曲纹动物纹:饕餮纹(tao 阴平tie 去声)饕餮纹常配有云雷纹以烘托其神秘气氛。

夔纹(kui 也称夔龙纹)夏代是萌芽期,造型简单,工艺粗糙,纹饰极少,商初是发展期,不仅形制更为丰富,纹饰也变得复杂,出现了两层纹饰,三层纹饰,且多以神秘的动物纹为主,一变夏代古朴风格为庄重神秘之感。

商末至西周,是整个青铜工艺的鼎盛时期,器体厚重,纹饰精美。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模印的装饰手法,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时纹饰造型繁琐细密但显得有些平板呆滞,缺乏生机;而是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出现于青铜器纹饰之中。

如《宴乐水陆攻战纹壶》概括的说:夏代古朴,商代神秘,周朝春秋时以秩序见长,战国则以活泼取胜。

二.陶瓷创烧了白陶和釉陶,在釉陶的基础上创烧了原始青瓷。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有四点:1> 胎质不同,陶用普通黏土,瓷用高岭土2> 烧制温度不同,陶800 C,瓷1300C3> 陶无波化现象,瓷无波化现象4> 陶有一定的吸水率,而瓷的吸水率极低石英石和黏土配制成釉料,涂在陶胎表面,烧制成彩陶。

涂在高岭土胎表面,烧制成瓷器由于釉料中有铁,呈青灰色或黄绿色,故称原始青瓷。

三、玉器随着社会礼教和伦理道德的进一步重视,商周时期,玉器被赋予了统治者的宗教观念及社会伦理道德等人文文化因素。

小结要点:时代变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商代青铜器的神秘:奴隶主希望用神灵的观念来威慑奴隶阶层。

周代的韵律美:周代统治者认为商亡于酒色,下令禁酒,酒器被食器代替;周主张礼治和社会秩序,这些都体现在了该时期的工艺品上。

春秋战国的活泼:百家争鸣,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是成为青铜装饰的主题之一。

思考题:技术与工艺的关系,举例说明参考提示:陶到瓷,红铜到铜,制铜工艺的进步等第三章两汉的工艺美术(1)2007 年04 月02 日星期一17:35一、雄浑大气的秦汉雕塑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秦代雕塑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具有现实注意风格;汉代雕塑首推霍去病墓前石雕,具有南方楚文化写意与象征的风格。

后者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风格衍变的主流。

1 、陶塑,又称陶俑,是陪葬时使用的人物和器物模型,主要是素烧的红陶。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

汉代陶塑与秦代不同的有两个方面:1> 题材除了兵马俑,更多的是文俑,舞俑,杂技俑,侍仆俑等。

2> 艺术处理手法上,海带注重人物神态和动态的刻画,忽略形体比例结构,甚至有意通过夸张变形达到传神的艺术效果。

汉代典型陶塑有: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山东济南“彩绘乐舞伎群俑”2、石雕秦无石雕存世汉代有大量石雕遗存至今,以霍去病墓前石雕最为出色。

该石雕依石造型,以神取胜,富于整体感和力度感,饱含生命力,石西汉雕塑划时代的作品,也是汉代最为大气的艺术典范之一。

这种“写意”的创作方式逐渐成为中国造型艺术的主流。

二、古朴稚拙的画像石、画像砖定义:汉代石道教盛行的时代,时人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石和画像砖就是用来装饰墓室或祠堂的石刻和陶砖,是汉代特有的艺术珍品。

画像石以山东最为丰富:山东地区画像石早期以孝山堂(郭巨祠画像石)(山东长清县)为代表;中期画像石以武氏祠(山东嘉祥县城南)为代表;晚期以沂(y丨)南(山东沂南县)为代表。

艺术特点:画像石和画像砖在人物处理上都以线造型,以剪影法从测变表示人物的动态和性格, 人物造型具有古拙质朴的特点;在构图处理上用分割法丄用三点透视扩大了所要表现的空间;在画面安排上用填充法」留余白,画面紧凑,富于装饰美;同时,画面中无论人物,动物,景物,一切都在动中,富于一种生命力的动感。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2007年04月02日星期一17:37一、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精神的时候。

主要把握以下主要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的影响:1、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工艺美术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这个时期,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在工艺美术岀展现人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特点和成就1、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

主要特点:不同于以前都成不规整的形状,邺城的布局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短。

宫殿和居民区分开。

中部的南北方向的中心轴线安排重要的宫殿,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邺城的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现了古中国人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2、佛教建筑的大量营造从建筑的类型看,佛教建筑可分为佛寺、石窟和塔三种类型。

1>佛寺的布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心佛塔式,另一种是佛寺。

2>石窟在中国北方较多,因地制宜建造,有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结合了木结构建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

石窟是对佛寺的模仿。

3>塔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有重叠)、楼阁式、密檐式(河南嵩山嵩岳塔)、金刚宝座式。

三、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以及对后代中国的影响。

陶瓷从东汉末年陶瓷烧造技术成熟后,瓷器的制造一直延续到现在,较青铜器,漆器等有一下主要优点:1、制造成本低廉2、易于造型和装饰3、轻便清脆,便于清洗,能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4、类玉,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使用者能获得心理满足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在全国方位内,大约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系统。

在南方,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心,有著名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和均山窑等,后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产品有青瓷和黑瓷。

北方瓷器晚于南方,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白瓷”。

青瓷和白瓷曾为南北朝交相辉映的品种,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初步规模。

典型器型有:吴永安三年青釉谷仓罐、青瓷大莲花尊、白瓷绿彩刻花覆莲四系罐。

四、染织与服饰以及中国内外文化交流染织服饰是南北朝时期最能够体现中国内外文化交流的的工艺形式之一。

染织技术在这个时代进步不大。

三国时期的马钧对改善织机作出了突出贡献,织物以三国的蜀锦最为出名。

外国西域文化对我国染织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很多中国丝织品采用了有异域特色的图案。

另外西域织物直接影响中国染织。

波斯、印度甚至希腊都是影响中国染织的国家。

这就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织物图案呈多元化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住中原,胡服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服饰。

一些胡服因素被吸收到中原服饰中。

隋唐工艺美术2007 年04 月02 日星期一17:38一、唐的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唐的主要时代特色是容纳百川的大唐气象,处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期。

这使得隋唐时代的工艺美术都有一种开放和博大的气魄。

反映在工艺文化上,是造型的饱满、色彩的浓艳、品种的丰富。

唐的开放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工艺美术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