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

关于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

关于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第一篇:关于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XXX医院关于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为进一步体现我院作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提高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更加有效利用我院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降低住院患者平均费用,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有效适宜降低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缩短患者等候检验、检查时间严格执行检验,影像、功能检查和病理报告规定时限出具报告的规定,急诊常规检验、检查30分钟内出具报告;平诊常规检验、检查2小时内出具报告;CT等大型设备和特殊检查24小时内出具报告;冰冻切片30分钟内出具报告。

同时,检验、医学影像、功能、病理等医技科室必须确保各项检验结果的质量。

二、开展预约诊疗服务1、门诊部负责组织实施预约诊疗服务,开展专家、专科、普通门诊预约,开展电话预约,提高门诊质量与效率。

2、门诊部负责组织实施门诊多科会诊工作,减少门诊就诊患者无效等待时间。

3、门诊部应改进预检分诊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就诊的准确性。

三、提高住院前和住院后的准确率各临床和医技科室严格执行诊疗技术指南和规范,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高门诊诊断与入院后三日确诊率。

四、加强门、急诊的管理1、门诊部(各临床科室)严格出诊医师资质管理,确保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担任门诊工作。

2、门诊部(各临床科室)负责停诊与替诊工作的落实。

3、急诊科及各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要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

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负责监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提出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

五、进一步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及单病种质量控制各临床科室严格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要求,继续推进工作,各科确保临床路径病种数、入组率和完成率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为有效适宜降低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提供保障。

六、推广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积极推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各级医师有效利用同级医院1月内检验、检查结果,避免患者重返检查以及杜绝接受相同检查不必要的医疗和时间花费。

七、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各临床和医技科室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核心制度,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为患者提供及时适宜的诊疗技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医院感染、医疗技术、医疗器械以及合并症的风险。

八、加强科室管理和科室间的协作全院各临床、医技、后勤和行政职能部门须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强化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医疗服务各个环节顺畅与无缝隙连接,努力达到诊疗运行各个环节畅通。

各医技科室应保障临床路径管理的顺利开展,在路径管理各个诊疗环节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相关检查,为临床提供及时的检验检查结果。

九、提高麻醉科手术室工作效率麻醉科手术室严格按照卫生部《手术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开展工作,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与评估,落实手术风险评估、手术安全核查、术后随访是制度,持续改进麻醉、手术质量,保障手术患者安全。

积极开展双休日手术、接台手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术前平均待床日。

十、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和工作流程1、继续实行门诊多楼层收费,门诊部会同财务科,研究制定优化门诊收费服务流程具体措施,缩短门诊患者等待时间。

2、检验、医学影像、功能检查、病理等医技科室进一步推进分时段预约检验、检查工作。

十一、提高抢救效率以及减少入院后的检查时间急诊科严格落实《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的各项规定,进一步规范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多发伤、中毒、各类休克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抢救流程。

各临床科室严格执行《红河县人民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及报告制度》和《红河县人民医院会诊制度》的规定,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连续专科化的有效救治,尽量减少患者到院后检查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十二、控制医院感染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强化手术、血透、新生儿、重症医学等重点部门和诊疗重要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

十三、分析制约降低平均住院日的瓶颈因素,持续改进,保证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各项措施落实医院医务科将根据全院和各科室平均住院日完成情况,毎季度研究分析制约降低平均住院日的瓶颈因素,重点对医技检查的及时性、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麻醉科手术室工作效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医院感染的控制、手术、财务、物资供应等服务流程流程的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利用各类关键和关联数据,查找制约因素,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监督科室改进达标。

十四、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不断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程度,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争取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及时进行会诊。

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第二篇: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初探33.2提高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生的诊治水平和护理质量。

(1)医生对病因诊断准、快,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必要保证,因此要不断提升医生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提高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

(2)优质的护理水平能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提高护理水平,对缩短平均住院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3提高医技科室的水平和效率。

医技科室应合理安排班次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制,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准确地出检查报告,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3.4鼓励新技术的开展。

临床积极引入并开展腔镜和介入手术,此项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大大降低患者的在院时间,加快病床周转,缩短平均住院日。

3.5采用单病种临床路径的管理。

实施临床路径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有效措施,临床路径的使用可以有效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使医生的诊疗更为合理,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减少无效住院日。

3.6加强门急诊的力量。

医院门诊是给患者诊断疾病的最初的场所,医院需不断拓展门诊诊治功能,安排医术高经验丰富的专家坐诊,提高门诊确诊率,增强门诊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增加门诊治疗量,使慢性病与轻微疾病患者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占用,这样不但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而且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3.7加强与社区合作,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患者在医院接受完关键性的治疗后,在康复期间还愿意在医院进行恢复,担心离开医院后自己出现不适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疗,在康复期间得不到专业性的指导,这种情况的存在大大延长了住院日,使一些急需治疗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治,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上一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密切合作,派专家指导工作,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一些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在社区医院同样享受规范的治疗,使患者毫无后顾之忧地转入下一级医院,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对三甲医院资源的占用,有效地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同时提高了社区的诊治水平,使各级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4、结束语医院应按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的平均住院日,不应一味追求最短的平均住院日而影响到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损害了患者的利益,衡量最佳平均住院日要看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是否提高了,患者的费用是否降低了,医院整体的运营成本是否降低了。

缩短平均住院日不应追求在短期内实现,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防止医生为完成医院下达的指标片面去追求缩短平均住院日而拒收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长期以来就会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水平的提升。

因此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使患者的利益和医院的效率达到最大化是当前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三篇:控制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控制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平均住院日”是体现医院服务能力、管理效益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平均住院日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

一、实施方案1、各级管理工作者及医护人员必须明确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提高医院效率和收益,提升医院形象,维护患者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院领导统一组织下,医务科直接负责对平均住院日的管理工作。

2、努力规范诊疗流程、提高病床周转率(1)、各科加强计划收治,及时周转病床、控制加床。

对全科病人的检查、手术计划安排,规范入院前检查,提高入院诊断正确率。

(2)、严格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核心制度。

主管医师及时查看病人,上级医师及时查房,及时提出诊治意见。

(3)、严格执行医疗规范及操作规程,避免重复检查及过度检查。

(4)、尽量做到专科专治,减少和避免因非专科收治造成的诊治延误。

(5)、及时与手术室、麻醉科沟通,及时安排手术。

3、加强瓶颈环节管理(1)、科室之间、科内医护人员之间加强协作沟通,对病情复杂、危重、疑难的病人及时进行院内会诊、讨论,尽快明确诊治方案,必要时请上级专家会诊或及时转诊。

(2)、对于一些特殊的或需要预约的检查,主管医师应提前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联系,并作好检查前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3)、医技科室合理排程,在病人高峰期实行弹性工作制,通过早上班、晚下班、加班等措施缩短CT、MRI、超声等预约时间。

(4)、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危急重症、围术期等重点患者管理,积极控制院感、防治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1)、加强三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及考核。

不断提高专业术诊疗水平,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诊治水平。

(2)、加强医疗护理工作,减少和避免院内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

5、利用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管理缩短住院日加强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管理,逐渐增加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及范围,提高入径率,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控制变异因素。

6、加强沟通、减少或避免医患纠纷(1)、对诊断治疗效果不佳、服务不满意、或出现其它纠纷隐患的重点病人应重点管理,适时沟通交流,争取患方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尽量避免因纠纷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加强科室、医务人员之间沟通,保证病人及时检查、及时治疗。

7、提升信息化建设(1)、不断提升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程度,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使质量管理信息化、精细化。

(2)、与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加强与上级医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应病人可得到及时会诊指导。

(3)、与医联体所涉医院和卫生院形成长效转诊机制。

8、加强院科两级监管(1)、科室每月对《控制平均住院日因素分析统计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原因,适时调整科室管理方案,找出改进措施。

(2)、医务科及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各科平均住院日进行汇总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方案,二、考评办法1、将控制平均住院日列入医院考核体系,将平均住院日较上有明显改善(下降>5%)或明显延长(延长>5%)的科室计入二次质量绩效考核体系,特殊情况如出现收治病种的较大变化则书面说明交医务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