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简介:本单元是《中国历史》第2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它起源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发展”,“社会变化”。
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特点是民族交融,民族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多个民族并存和共同发展,在直接统治区域出现了蒙、汉、回藏等多个民族。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首先打破课时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整个课堂结构包括:总序、多民族国家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四大部分。
新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并立;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知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辽、宋、西夏并立;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知道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2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3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4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
教学重点: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和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辽、宋、西夏并立;宋金之战;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
教学难点:南宋偏安;北宋、元朝强化中央集权;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三、单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一时期的历史时空图,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从五代十国时期到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再到元朝的统一进程。
既由并立走向统一的过程,并初步了解这一时期主要政权建立、灭亡及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以及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和科技成就。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时序,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线索,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其次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本单元的结构导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三大部分,本节课也是分这三个模块进行教学的。
模块一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部分内容包括的主要知识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岳飞抗金,南宋偏安,成吉思汗的崛起,蒙古军灭夏、金和南宋,元朝的统一,北宋的建立。
新课标对以上知识点的要求是: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并立;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让学生初步了解本部分包括的知识点及课标要求,使学生学习有目的有方向。
这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又分三块。
其中第1块是多民族政权的建立,这一知识点处理上,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表格,然后组织学生迅速阅读教材、收集信息,完成表格中空白处内容,找代表回答后,出示带有答案的表格,教师进行点拨,强调重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进行比较的能力。
第2块是宋代民族关系,这部分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学生易混,所以仍然采用表格的形式,把辽与北宋对峙、西夏与北宋对峙、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与金的对峙,这几个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组织学生依据表格内容的提示,阅读教材找到关键信息、并作标记。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拨、讲解,强调重点,因为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之一是民族关系的发展,所以此部分内容设计了几道思维拓展题:第一题。
后人为什么要尊崇和怀念岳飞?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岳飞的英勇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从而体现新课标要培养到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
第二题结合示意图及教材内容,回答宋金议和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第三题包括两道小题,(1)与北宋和南宋对峙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分别有哪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何在?(2)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你怎样看待这些“战”与“和”?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民族友好,民族交融始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第3块元朝的统一,利用表格从元朝建立的背景、元朝的建立、以及元朝的统一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特别强调: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模块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首先利用课件展示本部分主要知识点,包括: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元朝的统治。
课标对以上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了解元朝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朝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利用课件出示关键词,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收集信息、归纳以下问题:1、宋太祖在军事、行政、财政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措施以及影响;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内容、目的和影响;4元朝民族交融的原因、概况及影响;5元朝在中央、地方、边疆的统治措施。
以上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强调重点。
如:讲宋太祖军事方面的措施时,引导学生看教材第29页“相关史事”,了解“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讲地方的措施时,组织学生看教材第30页“材料研读”,分析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讲“重文轻武”政策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材料研读”,分析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讲元朝民族交融时,特别强调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讲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时,中央的措施引导学生与秦朝的进行比较;讲地方时特别强调:山东、山西、河北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明确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划分开始于元朝;讲元朝对边疆管辖时,回顾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知识点解决后,利用课件展示一道思维拓展题,通过阅读三则材料解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反映出“元”实行什么制度?(2)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说明了“元”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3)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实行这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宣政院”主要管辖的地区,它的设立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模块三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部分包括的主要知识点:经济---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生活---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资治通鉴》;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交通---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发展;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中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使学生学习有目的、有方向。
由于此部分内容较多而且较零散,所以教学中分成五个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经济,即宋代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此问题我采用列表格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首先出示一组空白表格,组织学生依据项目引领,迅速阅读教材、收集信息、完成空白处内容,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再展示一组内容完整的表格,进一步印证知识点,教师并进行点拨、讲解。
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一组材料及图片,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性的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并特别强调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然后通过两道思维拓展题强化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其中第1道题是阅读两则材料,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识读能力。
第2题是观察《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说出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思考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通过对史料的搜索,将事件、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从而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
第二部分都市生活。
首先采用三幅图片和一首诗,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宋朝繁荣都市生活的表现。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图片及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
然后利用《宋朝蹴鞠铜镜》及《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示意图,组织学生回答图片上反映反映的历史信息,从而引出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时盛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第三部分文学艺术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苏轼像》《李清照像》《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馆》《关汉卿像》,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别归纳他们的代表作作品特点及贡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表格、明确重点。
对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一知识点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2、此书是什么体例?3、此书有何价值?)看教材、收集信息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并引导与司马迁的《史记》进行比较。
第四部分科技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学生非常感兴趣,首先让学生自主说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名称,点谈谈自己的了解,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课件表格,空白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讲讲解,使学生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五部分交通,首先组织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简述中外交通发达的表现,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宋元时期陆上交通有三大特点,第一、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第二、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发展到元朝逐渐形成完善的驿站制度;第三、元代的陆路向西,可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范围更广。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有两大特点:第一、造船和航海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指南针普遍使用于航海,航海家们还初步掌握了潮汛、封信、气象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