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统计报表制度(2008年统计年报和2009年定期报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江西省统计局改制2008年11月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不得伪造、篡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十五条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目录、总说明 (2)二、报表目录 (3)三、调查表式(一)综合年报表式1. 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1301表) (4)2. 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1302表) (5)3. 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I303表) (6)(二)综合定期报表表式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1401表) (7)(三)基层年报表式劳动情况(I102-1 表) (8)(四)基层定期报表表式劳动情况(1202-1 表) (9)四、附录(一)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表甲栏分组目录 (10)(二)主要指标解释 (11)总说明(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企业(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资料,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可靠依据,特制定《劳动统计报表制度》。
(二)本报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及从业人员变动、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
(三)本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报送劳动统计报表的要求制定。
除《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表外,综合范围为中央和地方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资料(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四)本报表制度中的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资料来源为各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基层单位劳动情况表的布置方式由各设区市统计局自行确定。
(五)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江西省机场管理公司、南昌铁路局劳动统计资料直接报送江西省统计局,并由省统计局汇总。
(六)单位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报酬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七)各表的报送单位、综合范围和报送日期见报表目录。
(八)各设区市统计局应按照报表制度的具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全部数据文件以文本文件格式通过电子邮件报送省统计局。
九)本报表制度由江西省统计局负责解释。
1401 表单位从业人员和季报 各设区市统劳动报酬情况计局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 事业、机关单位,县及县以上的银 行、保险、邮电、电信等单位(不 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 工商户)中央驻省单 位、省直各单位、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 体、 江西核工业季后5日 电子邮件、报表目录二综合定期报表省机场管理 公司、南昌铁 四基层定期报表1202-1 表三、调查表式(一)综合年报表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表号:1 3 0 2 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8)119号计量单位:人综合机关名称: 2 0 0 年季表号:1 4 0 1 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8)119号计量单位:人、千元有效期至:20 10年1月指标名称(二)综合定期报表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一、国有单位合计(一)按企业、事业、机关分组1. 企业2. 事业3. 机关(二)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1.农林牧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 教育1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二、城镇集体单位合计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同国有)三、其他单位合计其中:国有联营单位国有独资公司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同国有)(三)基层年报表劳动情况表号:1 10 2 — 1 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企业(单位)法人代码□□□□□□□□ —口文号:国统字(2008)119号企业(单位)详细名称: 2 0 0 年有效期至:2009年6月指标名称计量单位代码本年实际甲乙丙1一、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人01其中:女性人02其中:非全日制人03(一)在岗职工人04(二)其他从业人员人05二、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末人数人06三、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07(一)在岗职工人08(二)其他从业人员人09四、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平均人数人10五、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一)增加人数人111.从农村招收人122.从城镇招收人133.录用的退伍军人人144.录用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人155.调入人16其中: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入人176.其他人18(二)减少人数人191.离休、退休、退职人202.开除、除名、辞退人213.终止、解除合同人224.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人235.死亡人246.调出人25其中:调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267.其他人27六、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千元28(一)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千元29(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千元30七、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千元31八、单位数个32用工单位填报:由用工单位填报补充资料:1、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年末人数人,其中:已统计在本单位从业人员中的人数人。
2、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全年平均人数人。
3、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劳动报酬千元,其中:已统计在本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内千元。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 0 0 年月(四)基层定期报表劳动情况企业(单位)法人代码□□□□□□□□ —口企业(单位)详细名称:表号:1 2 0 2 —1 表企业口事业口机关口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文号:国统字(2008)119号国民经济行业: 2 0 0 年季有效期至:20 1 0年1月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年月日四、附(一)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表甲栏分组目录总计其中:国有控股I.国有单位合计一、按隶属关系分组1. 中央2. 省、自治区、直辖市3. 地区4. 县及县以下5. 其他二、按企业、事业、机关分组1. 企业其中:地方2. 事业其中:地方3. 机关其中:地方三、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2003年1月1日起执行)(一)农、林、牧、渔业1. 农业2. 林业3. 畜牧业4. 渔业5. 农、林、牧、渔服务业(二)米矿业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4.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5. 非金属矿采选业6. 其他采矿业(三)制造业1. 农副食品加工业2. 食品制造业3. 饮料制造业4. 烟草制品业5. 纺织业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7.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9. 家具制造业10. 造纸及纸制品业1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 医药制造业16. 化学纤维制造业17. 橡胶制品业18. 塑料制品业1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 金属制品业23. 通用设备制造业24. 专用设备制造业2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0.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建筑业1.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2. 建筑安装业3. 建筑装饰业4. 其他建筑业(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 铁路运输业2. 道路运输业3. 城市公共交通业4. 水上运输业5. 航空运输业6. 管道运输业7. 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8. 仓储业9. 邮政业(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2. 计算机服务业3. 软件业(八)批发和零售业1. 批发业2. 零售业(九)住宿和餐饮业1. 住宿业2. 餐饮业(十)金融业1. 银行业2. 证券业3. 保险业4. 其他金融活动(十^一)房地产业其中:1.房地产开发经营2. 物业管理3. 房地产中介服务续表(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 租赁业 1. 新闻出版业2. 商务服务业 2. 广播、电影、电视和音像业(十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3. 文化艺术业1. 研究与试验发展 4. 体育(1) 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5. 娱乐业(2) 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十九)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 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其中:(1)中国共产党机关(4) 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2)国家机构(5) 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3)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2. 专业技术服务业(4)群众社团、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其中:(1)气象服务H、城镇集体单位合计(2) 地震服务一、按企业、事业、机关分组(3) 海洋服务 1.企业(4) 测绘服务 2.事业(5) 技术检测 3.机关(6) 环境监测二、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同国有单位)(7) 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山、其他单位合计3. 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一、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4. 地质勘查业(一)内资(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股份合作1.水利管理业2.联营2.环境管理业其中:国有联营3.公共设施管理业集体联营(十五)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有限责任公司1.居民服务业其中:国有独资2.其他服务业 4.股份有限公司(十六)教育 5.其他其中:1.初等教育(二)港、澳、台商投资2. 中等教育(三)外商投资3. 高等教育二、按企业、事业分组(十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企业1. 卫生2.事业2. 社会保障业三、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同国有单位)3. 社会福利业四)主要指标解释1、单位数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劳动统计原则上以填报基层年报表(I102 -1 表)的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数的依据。
2、单位从业人员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