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题及答案1.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长期存在的对立理论是()A.神本位论与人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与自然本位论D.人本位论与自然本位论【答案】B【解析】从古至今,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关于教育活动究竟是关注人的个性发展还是注重社会的需要的争论,即历史上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之争。
2.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可涉及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生产劳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A.自主性B.实践性C.广泛性D.自愿性【答案】C【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涉及多个方面说明了课外、校外教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广泛性。
3.学生对于不能理解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惊奇和疑虑,这类情感属于()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心境【答案】B【解析】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人在认识事物或研究问题时,对于新的还未认识的东西,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对于不能理解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惊奇和疑虑;对于正在论证、评价的问题,表现出维护自己观点的热情或浓厚的兴趣;对于经过努力钻研与思考得到了解决的问题,又会表现出无比的喜悦。
所有这些都属于理智感。
4.看到大街上流行某种样式的衣服,自己也会买来穿。
这属于()A.依从B.模仿C.从众D.服从【答案】C【解析】从众是指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从众现象在群体生活中到处可见,诸如入境随俗、亦步亦趋、赶时髦、随大流等。
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严重惧怕B.原因不明的惧怕C.非理性的惧怕D.持久性惧怕【答案】C【解析】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
6.材料分析题班会上,有同学说:“《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顺风耳’就是现在的无线通讯技术;‘千里眼’就是现在的天文望远镜;‘筋斗云’就是现在各式各样的飞行器。
”有同学说:“《海底两万里》中在海底行走的船就是现在的潜艇,古人的想象力真丰富!”有同学说:“我们现在想到的某种物体或者某种可能性,现在看还只是幻想,几百年后说不定就变成现实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所以我们现在要大胆地想象,哪怕是幻想。
”有同学说:“想象固然与大胆敢想有关,但不能没有知识的积累。
”(1)什么是幻想?幻想与创造性活动有什么关系?(2)什么是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参考答案(1)①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与一般的创造想象相比具有下述两个特征:第一,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形象。
第二,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虽然是有目的的,但不像一般的创造想象那样需要付出艰苦的精神劳动。
幻想不指向于当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创造,而是指向未来,代表个体的愿望,故常常又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有: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
(3)①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想象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并通过言语来表现的,因此,言语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
只有言语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从形象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他们表现想象力做出榜样,使他们学会如何使用言语来表现想象。
这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⑤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
7.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A.礼、乐、射、辞、书、数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C.算数、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D.礼、乐、射、御、书、数【答案】D【解析】“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8.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除了“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外,运用得较多的是()的领导方式。
A.“集体中心”B.“学生中心”C.“德育中心”D.“教师中心”【答案】A【解析】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班主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即“教学中心”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9.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A.绝对感觉阈限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差别感受性【答案】A【解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10.迁移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原有的认知结构C.学习的心向D.完成动作的速度较慢【答案】D【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学习材料的特点(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情境的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学习策略的水平、智力与能力、教师的指导等。
11.关于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个。
(1)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事先拟定为前提(2)教学评价是综合过程(3)教学评价比较看重学生个体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4)进行教学评价时,科目内容是已知的A.4B.3C.2D.1【答案】A【解析】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在于:(1)教学评价总是以教学目标的事先拟定为前提的,若不事先拟定教学目标,要判定教学的质量和达标程度则无从谈起。
(2)教学评价是一综合过程,它包含了对教与学行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还有对所期望行为的价值判断。
(3)教学评价比较看重学生个体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而较少由课程改进去思考问题。
(4)教学评价时,科目内容被视为已知。
评价者依据现成的内容进行评价,鲜少批判那些内容。
12.辨析题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的心理源泉,是心理内容的决定性组成部分。
13.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未来性B.科学性C.国际性D.生产性【答案】D【解析】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题干所描述的正是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特征。
14.肖老师是某班新来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他首先设法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氛围,然后再去影响单个学生的发展,最后再通过整个班集体和教师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肖老师的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属于()A.班级集中管理模式B.班级平行管理模式C.班级目标管理模式D.班级民主管理模式【答案】B【解析】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肖老师使用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平行管理。
15.一位同学阅读过小说《瓦尔登湖》后,只记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情节遗忘较多,这是受()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答案】D【解析】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小说的开头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因素的干扰,因此中间部分情节遗忘较多。
16.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主要强调了()A.创造学习比接受学习更重要B.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C.新的学习情境引起个体的认知不平衡D.新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答案】D【解析】新学习一定要适合学习者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任何新能力的学习需要先学习包含在新能力里面的从属的能力。
奥苏贝尔非常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他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17.利用课余时间读短篇文章或阅读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属于()A.计划策略B.组织策略C.时间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答案】C【解析】时间管理策略包括:(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
其次,读短篇文章或看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根据题干所述,本题选C项。
18.材料分析题小学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王老师告诉同学们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野生动物。
王老师拿出了各种图片,向大家介绍了大熊猫、金丝猴、穿山甲等国家保护动物。
同学们非常高兴地辨识这些图片,了解到了保护动物的常识。
两周后的一个周末,小明和家人去郊外游玩,在一个农庄吃饭的时候,家人点了清蒸穿山甲。
小明说:“穿山甲不能吃,我们上课的时候老师说了,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吃它是违法的。
”小明的爸爸说:“别听你老师说的,穿山甲当然可以吃了,而且还很有营养。
”旁边的服务员听到父子俩的谈话,也纷纷附和小明的爸爸。
周一上学,小明疑惑地问王老师:“老师,为什么您叫我们不能伤害穿山甲,可是爸爸却说穿山甲营养丰富,吃了对身体好。
我到底应该听谁的呢?”请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理论来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1)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
案例中小明的疑惑充分体现了家庭与学校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案例中,在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上小明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生了冲突,这不利于小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