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7课《关注弱势群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7课《关注弱势群体》教学设计

第3单元同在阳光下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教材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弱势群体的真实处境,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学会尊重、理解、关心并帮助他人,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社会公平问题。

本课由“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和“走近同龄人”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两段主题文字以及其后有关阅读资料。

本层次第一段主题文字阐述了“弱势群体”的含义,第二段主题文字阐述了弱势群体的三个特征以及范围。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即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及遭遇灾祸的人群。

其中每介绍一种类型的弱势群体,都提供了有关阅读资料,易于学生深入了解有关内容。

此外,本层次最后设计了一个交流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自己与弱势群体的生活,从而感受自己的幸福,深刻理解弱势群体的不幸,为后面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奠定积极的情感铺垫。

第二部分“走近同龄人”在上一部分的基础上,将关注聚焦在与初中生同龄的弱势少年身上,具体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两段主题文字和有关图片、活动以及阅读资料。

本层次重点介绍了农村贫困学生以及流动儿童的艰难处境,特别提出了以马燕为代表的特困生的受教育问题。

第二层次将关注目光转向世界因战乱和贫困而遭遇不幸的儿童。

本层次最后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自主了解身边更多的处境艰难的同龄人,从而引发对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为下一课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教学重点是“弱势群体的含义、特征以及范围”。

只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弱势群体的内涵,了解其艰难处境,才能在情感上主动关心、在行动上自觉帮助这些弱势群体,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理解弱势群体的不幸,感悟自己的幸福”是本课教学难点。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他们缺乏真切体会,从而使这部分教学显得很有难度。

【学情分析】随着九年级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关注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逐步扩展到社会领域。

各种社会问题如下岗问题、失学问题、贫富差距等逐渐进入九年级学生的视野,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渴望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各种群体的生活处境,学会感恩生活,学会尊重、理解、关心并帮助他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当务之急。

【课标依据】一2.2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2.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二2.5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

三1.5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2.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进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情感,培养学生尊重人、关爱人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感恩生活的同时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并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能力目标:能客观的分析社会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养成亲社会行为。

知识目标:理解弱势群体的含义,把握其特征以及范围,了解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

【教学准备】1. 理论准备。

了解弱势群体的含义、特征、范围以及形成原因等相关理论。

2. 资料准备。

搜集展现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图片、音乐、视频,设计相关调查表,制作多媒体课件。

3. 提前布置,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活动导入,情感启迪学生交流: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满意吗?活动形式:学生们可以采用课堂举手表态或者填写老师提供的调查表等形式,表露自己对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交流活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关注弱势群体的情感,为随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生活或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美。

然而,该不该因此抱怨生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在正确解读这两个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将关注的目光转向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些群体。

板书:关注弱势群体环节二:创设情境,交流探究(一)“弱势群体”含义、特征和范围多媒体课件展示:身边的弱势群体展现一组我国弱势群体生活艰辛的配乐组图。

学生交流:看完这些图片,请用简单的一个词汇来概括一下你的内心感受?除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人群?学生探究:图片上的这些人群具有哪些共同点?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感人图片并交流感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人群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

通过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弱势群体的含义及特征,为随后理解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做好情感铺垫。

教师引导:同学们,像这些生活达不到社会最基本标准、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改变现状、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之为弱势群体。

下面我们将重点关注身边几种典型的弱势群体。

板书: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二)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根据我国政府的贫困标准,2007年,我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人口仍有1479万人。

2009年,我国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居民有2347.7万人,农村居民有4759.3万人。

学生探究:结合国家上述统计数据,说明我国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哪些人群?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何还存在这么多弱势群体?设计意图:通过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对社会公平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一些人,如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困难,由此产生了弱势群体。

(三)走进同龄人配乐朗诵: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认真朗读本段文字,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生活、学会珍惜和感恩。

同时,也为随后深刻体会身边弱势同龄人的艰难处境,做好情感铺垫。

教师引导:同学们,细细品味这段文字,你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满意了吗?假如此时此刻你的内心还不够满意,那么,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身边这样一些同龄人吧!板书:走进同龄人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生活展现一组我国贫困山区儿童生活艰辛的配乐组图。

学生交流:看完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同龄人?说说你对他们生活境况的了解?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我国弱势少年儿童的图片,畅谈观后感受,交流平时的社会观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自己周围还存在这样一些弱势同龄人。

激发学生珍惜现有生活,践行平等的真谛,以实际行动积极关心帮助弱势同龄人。

教师引导:和身边这些处境艰辛的同龄人相比,大多数同学的生活显得是那么优越。

假如还有个别同学在偷偷抱怨自己的“不幸”,那么放眼世界,让我们看看这样一些同龄人吧!多媒体课件展示:走进战火和自然灾害中的世界少年儿童展现一组世界战火和自然灾害中少年儿童生活极端困苦的组图。

学生交流:看完这些图片,你又有哪些新的感受?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世界弱势少年儿童的图片,畅谈观后感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世界范围内,还有更多生活在极端困苦之中的同龄人。

激发全体学生甚至包括一些境遇不太好的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坚定积极生活的信念。

引导学生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实现人生意义。

环节三:收获平台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结束语:同学们,当我们大多数人尽情享受家长呵护、倍受老师关注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这样一群生活艰辛的群体。

和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相比,我们在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呵护、老师关爱的同时,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让我们珍爱生命、感恩生活的同时,齐心协力,为弱势群体奉献一份力所能及的关爱与帮助吧!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结束。

【板书设计】关注弱势群体一、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二、走进同龄人【课外作业】同学们,怎样切实有效地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弱势同龄人?请列举至少3项举措,并付诸实际行动。

(设计教师:济南燕山学校俞立颖)备课资料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透视与先富群体相对应的,是我国正在形成的弱势群体。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伴随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而出现了一个社会弱势群体。

所谓“弱势”至少有三层含义。

第一,他们的现实生活处在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中。

从更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其物质生活的贫困状态。

“弱势群体”这个概念与“贫困人口”是高度重叠的,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连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

第二,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地位、个人从社会中能够得到的报酬,更多的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竞争能力。

这样的机制有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同时会对个人造成极大的压力。

而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有社会的原因,如社会的制度安排;也有个人的原因,如身体的原因、智力的原因、性别的原因、受教育程度的原因等。

第三,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

有钱有势的强势群体,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影响公共舆论,甚至可以影响政府的决策。

而弱势群体,他们掌握的社会资源很少,尽管可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他们自己也很难有效地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

目前,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贫困的农民。

第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第三,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

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的现象,关键是我们应当认清特定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特征,以便采取正确的对策。

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往往是由于自身生理、经历、家庭背景、文化等特征形成的。

而“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则主要是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个群体主要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等,非公有制企业中部分妇女、中老年人、城市待业青年、打工者和农村贫困农民等。

摘自“三农”调查课题组编《小康中国痛——来自底层中国的调查报告》课堂小调查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