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温度的百变魔法在整个宇宙当中,温度无处不存在。

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也无论是在赤热的太阳上还是在阴冷的冥王星上,这一切无不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

例如,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而处于太阳系里离太阳较远的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却只有-240℃。

又如,传说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夜里的星空中,它们只是闪烁的小亮点,而怎能让人一下子想到牛郎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8000℃,织女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10000℃,真可谓是“热恋之星....”。

正因为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

想想看, A , B ;再想想,如果人类要到阴冷的冥王星去,恐怕人的第一次呼吸还没完成就早已在寒冷的温度当中冻成了冰尸。

当然,在这样莫大的宇宙中,只要位置适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

现在的地球就是典型一例。

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人说是偶然的,其实它也是必然的。

第一个有生命细胞的诞生,那是蕴含着“造物主”多少心思啊,其中温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化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物质分解或重组,才有了今天这个美丽的世界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才有了生命的诞生。

温度是分子平均功能的标志,它决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物理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如当温度较低时,分子、原子振动的速度很小,分子之间距离也小,此时物质为液态。

但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十分激烈,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此时物质为气体。

整个世界这么精彩,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分子、原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变化而来的。

1、文章除了说明“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之外,还叙述了哪三点内容?(3分)2、第一段加点的词“热恋之星”该如何解释?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3、利用文中的有关材料,紧扣第二段中心,在A、B两处写上合适的句子。

(2分)A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哪些现象能用文中第三段的原理..回答并简述理由。

(4分)........来解释,哪些不能?逐一①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②地球人类并非宇宙间唯一的人类,除了地球外,宇宙间还有上万个星球上有人类生存,另外还有很多并不像人类的智慧生命体,有些比人类的智慧更高呢!翩然出世“中国印①在中国的文化词典和社会生活里,有中国字、中国结而今,又一个称谓将在全球广为流传并永久载入奥林匹克史册,那就是:中国印!②中国印——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她似印非印,似“京”非“京”,潇洒飘逸,充满张力,风格独特,寓意是舞动的北京。

③“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从8月3日起,正式成为第29届奥运会会徽。

这个由北京始创国际企划公司设计的编号为第1498号应征作品是从全球1985件应征作品中遴选的;是102件入围作品、10件获奖作品中的第1名。

④目前,国际奥委会所拥有的45个冬季、夏季奥运会会徽的设计思路分为三种:运动元素,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区域性元素,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运动元素加区域性元素,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

⑤据北京奥组委介绍,“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包含有四项含义:首先,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结合。

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的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⑥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题图案基础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

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最出色一届奥运会在庄严承诺”。

另外,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

⑦这个标志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地表达出北京张开双臂,双迎八方宾客的热情和真诚,传递着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精神。

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⑧其次,城市加年份的标准字体设计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字体1采用了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这一字体的笔画和韵味有机地带入到“Beijing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字体符合市场开发目的,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⑨另外,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Beijing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及比例关系方面近乎完美。

每一个部分独立使用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⑩有利于形象景观应用和市场开发,也是这枚会徽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国际奥委会知识产权注册机构认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之主体图案具有作为独立商标注册的条件,在城市景观布置、场馆环境布置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⑾会徽,是每一届奥运会的图腾。

会徽的意义超越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切奥运元素,它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⑿由北京工美集团大师们用同一块新疆和田玉精心雕刻的两方“北京奥运会会徽宝”揭幕仪式后,一方将珍藏在中国有关博物馆,另一件将作为13亿中国人民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见证,被送往坐落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珍藏。

⒀“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翩然出世,奥林匹克和中国历史长河里由此再添一抹霞光、一份瑰宝、一段传奇。

5、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取名“中国印”,在哪几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2分)6、请补写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最终能胜出的其他三点原因。

( 3分)(1)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

(2)(3)(4)7、“舞动的北京”有人用下列两句话来评价,请你仿照两句句式再写一句。

(2分)它是一种形象,展现着炎黄子孙所呈现的东方思想和民族气韵;它是一种表情,传递着华夏文明所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

8、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北京奥运会会徽时说:“非常完美,很有诗意、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和未来,它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解说“完美结合”体现在哪里?(3分)。

不生锈的钢铁钢铁生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了,据估计世界上每年因金属锈蚀而不能使用的金属制品的重量大约相当于金属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与金属的犭蚀做斗争,可谁能想到我们今天所用的不锈钢竟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呢?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科学家亨利•布里尔受英国政府军部兵工厂的委托,研制武器的改进工作。

他希望研制一种耐磨损的合金钢。

他在钢中加进各种元素,做了好多试验都没有成功,那些样品都被当成废料扔进了垃圾箱。

过了许久,人们奇怪地发现,那些扔掉的金属大都被锈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了,却只有几块仍亮光闪闪,在众多锈迹斑斑的金属中十分显眼。

布里尔惊喜地叫道:“这不就是不锈钢吗?”他立刻把它们捡了回来,逐块进行分析。

他发现,这几块钢铁中含有12%以上的金属铬,合碳量也低于允许的最小的含碳量。

布里尔经过试验验证,发现这样的合金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都不会生犭,也不像其它金属那样惧怕酸碱。

但它质地不够坚硬,无法做武器。

布里尔想到用它做餐具一定不错。

所以他办了一家餐具厂,专门生产不锈钢餐具。

他的餐具一问世,立刻轰动了欧洲,布里尔也成了“不锈钢之父”。

据研究,铬是一种易纯化的物质,它能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而保护自己不会受到腐蚀,所以我们常常在金属外面镀一层铬,自行车车把不生锈就量镀铬的结果。

而铁中含铬达12%以上,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为了使它更耐腐蚀,我们有时也加入镍或其它元素,来改善不锈钢的性能。

现在科学家还通过着色和固化处理,使不锈钢家庭又增添了一大批彩色的不锈钢成员。

9.第3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10.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部分 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11.简要分析第2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答:12.本文说明的中心是()A.不生锈的钢铁。

B.不锈钢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C.不锈钢的特点和用途 D.不锈钢的由来、特点、用途。

沙尘暴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

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