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课程代码:R0902635 学时数:56 学分数:3.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适用学科专业:软件工程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执笔者:编写日期:审核人:一、课程简介《系统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掌握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培养软件系统建模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模块设计、软件界面设计等专业能力。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f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and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software system modeling analysis,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software module design, 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 etc.二、课程目标课程达成度评价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三、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本课程共56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课内实验16学时。

教学内容由如下章节组成:第1章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述(CM1) 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系统类型与开发过程;理解软件本质特性与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掌握系统开发模型与方法。

教学内容:信息系统组成与类型,利益相关者,系统开发人员;软件特性,软件质量属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系统开发工程,系统开发活动;典型系统开发过程模型,过程模型技术特点,适用场景;信息系统开发策略,系统开发方法,开发工具以及运行环境。

第2章面向对象建模基础(CM2)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课堂案例演示。

课堂知识点讲授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课堂案例演示让学生能够直接、快速体验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效果、熟悉建模工具与建模语言。

教学要求:理解面向对象概念与思想;了解统一建模语言的模型元素、模型用途、建模工具;了解BPMN建模语言元素、模型用途、建模工具。

培养学生面向对象建模基础能力。

教学内容:面向对象概念,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编程思想;UML建模语言,包括用例图,活动图,类图,序列图,通信图,状态图,构件图,部署图,包图,其它模型图;BPMN建模语言。

第3章系统规划(CM3) 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课堂案例演示。

课堂知识点讲授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课堂案例演示让学生能够直接、快速体验所学知识点,熟悉规划的方法与工具。

教学要求:掌握系统规划方法、任务计划安排、项目预算方案。

教学内容:系统规划目标、任务、内容、步骤;系统规划方法论,包括BSP方法,BPR方法,VCA 方法,SST方法,KSF方法;项目计划的工作任务分解,项目进度安排,项目成本估算与预算;项目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进度可行性分析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4章系统需求分析(CM4) 5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课堂案例演示+课后作业+课内实验的教学方法。

课堂知识点讲授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课堂案例演示让学生能够直接、快速体验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效果、开发方法和案例程序;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课内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分析建模需求,加深体会。

教学要求:了解系统需求调研方法;掌握业务流程建模、系统用例图建模、活动图建模、分析类图建模方法,并掌握需求规格说明方法,培养学生需求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需求调研方法;业务流程建模,用例图建模,活动图建模,类图建模;功能需求规格说明,非功能需求说明,接口需求说明;需求依赖,需求变更管理;需求分析案例。

第5章系统架构设计(CM5) 8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课堂案例演示+课后作业+课内实验的教学方法。

课堂知识点讲授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课堂案例演示让学生能够直接、快速体验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效果、设计方法和建模工具;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课内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架构设计,加深体会。

教学要求:了解系统设计过程和系统架构设计方法;理解系统架构风格与模式;掌握UML软件架构设计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系统架构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系统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内容,设计建模;系统架构,拓扑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软件架构;分层体系架构风格,数据共享体系架构风格,事件驱动体系架构风格,客户/服务器体系架构风格,微核体系架构风格,微服务体系架构风格;软件架构模式,软件结构模式,软件通信模式,软件事务模式;UML软件架构建模设计。

第6章软件模块详细设计(CM6) 9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课堂案例演示+课后作业+课内实验的教学方法。

课堂知识点讲授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课堂案例演示让学生能够直接、快速体验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效果、设计方法和建模工具;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课内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进行软件建模详细设计,加深体会。

教学要求:了解软件模块详细设计具体要求和基本设计模式;掌握基于UML的软件建模详细方法,培养学生模块级详细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软件模块级功能逻辑详细设计;典型软件设计模式;UML静态结构建模;UML动态结构建模;UML动态交互建模;UML状态机建模;UML软件实现建模;软件建模设计实践。

第7章用户界面设计(CM7) 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案例导向教学方法和做中学方法讲解系统用户界面设计内容。

课堂知识点讲授用户界面设计思路与方法和相关技术;课堂案例讲解让学生能够直观地学习用户界面设计方法,能够借助建模设计工具快速掌握界面设计技术;课后作业促使学生通过做中学方法实践课程学习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界面设计过程与设计原则;掌握GUI原型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应用;掌握Web GUI 设计方法;掌握App GUI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用户界面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界面设计过程,界面设计规范,界面设计内容与要素,界面设计过程;界面设计原型工具;总体页面结构,页面布局设计,页面导航设计,页面输入设计,页面输出设计;移动 GUI 设计,App页面结构,App页面布局,App页面导航;桌面GUI设计;Web GUI设计;GUI导航设计。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围绕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技术文献,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知识学习,扩展学科知识面。

根据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了解基础,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实践题目,可要求学生以作业形式完成专业领域技术综述。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要求课程实验: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CM8) 16学时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深化理解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技术,掌握UML建模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熟练掌握基于UML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针对选定的软件系统实践项目,采用Power Designer或Enterprise Architecture 建模工具、界面原型设计工具进行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建模,内容包括系统需求建模、系统架构设计建模、软件模块详细设计建模、软件界面设计建模四个部分。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本课程考核评价环节组成:课程作业评价(占20%)、单元测试评价(占10%)、课程实验评价(占20%)和期末考试评价(占 50%)四个环节。

课程作业包含大作业和MOOC学习两个部分,评价各占50%。

大作业评价依据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的正确性、合理性、针对性、规范性情况给出成绩。

MOOC课程学习评价由学堂在线系统给出成绩。

单元测试评价依据学生回答本模块测评试题的正确性给出评价成绩。

单元测试评价内容针对本单元所属课程目标设计。

评价标准见本课程单元测评评分细则。

课程实验评价依据由上机测评(占90%)和实验报告(占10%)给出实验成绩。

主要依据学生上机实践测评内容正确性给出评价成绩,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报告规范性。

课程上机测评内容针对课程目标CO5设计,并对应课程毕业要求指标点GR6.1,其评价标准见本课程上机测评评分细则。

实验报告评价内容针对课程目标CO6,并对应课程毕业要求指标点GR10.1,其评价标准见学院实验教学系统评分细则。

期末考试评价依据学生回答期末试题的正确性,给出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评价内容针对课程目标CO1、CO2、CO3、CO4设计, 并对应评价课程毕业要求指标点GR3.3和GR3.4。

评价标准见本课程期末试卷评分细则。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一)教材:《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陆鑫,苏生,周瑞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二)参考资料:《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Erich Gamma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