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即事(景)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从“8题材〞入手,触类旁通(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诗X 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 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焚烧。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D[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不是虚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答案] 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
突出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 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
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
B.“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回忆。
C.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
D.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
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A[A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
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
(三)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莎衣①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④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
紫绶,系印纽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
“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B[B项,应为“软绿柔蓝著胜衣〞和“倚船吟钓〞最搭配,而非“一边吟诗一边钓鱼〞最搭配。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怀舍弟①颖、观等杜甫阳翟②空知处,荆南③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④,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某某某某。
③荆南:今某某荆州。
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
④错莫:纷乱昏暗。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C[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中分离的痛苦。
[答案] ①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睦,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②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五)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C.“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C[C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答案]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
“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
“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
末句是哀切的呼唤。
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
这样,她对远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 ①虏障:防御工事。
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C[C项,“对比〞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
](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
[答案] ①内容上:“赴安西〞指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说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七)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五首①(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 ①《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D[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
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八)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居书喜陆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