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选文文情并茂,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主要特点是物象典型、意境优美、描写细腻、巧用修辞、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等。
学习这四篇课文,接受美的巡礼,汲取语文滋养,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1.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2.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重点明确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并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1.春(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
2.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体会其作用,品味语言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引起人们对春的热烈向往,激励人们在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春天的五幅图画,概括景物特点。
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1.找出喜欢的段落,注意重音和停连;把握感情,结合内容理解,直至全文背诵。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
3.从用词、修饰语、句式和修辞入手,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1.反复诵读诵读是语文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
诵读可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
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
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这一步宜采用跳读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
3.品味语言《春》的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联想拓展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搞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美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2.济南的冬天(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描述济南冬天的代表性景物,突出特点。
3.体会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唤起对事物的细微感觉。
(二)过程与方法1.依据对课文的理解,标出第三段的重音和停连,尝试朗读。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的缘由。
2.激发学生热爱一时一地,并能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地表达。
二、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音准确,停连适当。
2.学会通过描写代表性景物呈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写法。
3.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1.应以一段为例,着重练习重音和停连,教师要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提供展示机会,适当点拨、示范,进而读好全文。
2.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写的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可以用原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3.知晓拟人修辞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恰当运用拟人,可以对所描绘的景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的作用。
品味语言要从细处入手,避免空谈;要抓准要点,不要出现理解上偏差。
四、教学建议1.整体感知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
如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
在阅读时可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课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理解本文可作重点赏析的地方较多,如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描写角度。
有的是处在观察对象的下面,从下面仰看上方;有的处在观察对象的上方,从上面俯瞰下来;有的是对描写的对象,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观察,然后层层铺写,或突出某一部分加以描写;还有随作者立足点的变化,“移步换景”。
又如语言的运用、色彩的调配、结构的安排、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情景交融的特点,都可作为重点来赏析。
在赏析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集中赏析几个重点语段,把注意力放在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上面。
3.比较阅读写景的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
绝不是随便一个比喻、一个拟人,外加些华丽的词藻堆积成的。
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可以删掉原句中的一些富于感情的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改后的句子和原文比较,从而体会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4.拓展练习以《……的冬天》或《……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
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
3.*雨的四季(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3.掌握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思考课文的旁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雨的赞美、热爱之情,激发人们亲近雨,感受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
3.揣摩精彩语句,体味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为基础,辅以师生范读,多给学生展示机会。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
3.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入手,牵动联想和想象,全方位感受,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1.关于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尽可能绘声绘色,读出雨的四季的不同感受,景物转换处,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2.概括提炼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炼精准的语言来概括不同季节雨的特点。
如果学生概括能力不强,可以先示范概括,再让学生去尝试。
3.品味语言《雨的四季》语言精美,准确生动,饱含感情,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多处运用感官来描写雨后的世界。
这一个步骤,要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借鉴仿写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然后选取记忆中的自然景象,借鉴课文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注意尽量写的细致、生动,绘形绘色。
4.古代诗歌四首(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欣赏精彩诗句,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品味,感悟。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滋润和净化心灵,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悟诗歌的名句。
3.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1.把握诗歌节奏,反复、变换方式诵读,熟读成诵,准确默写。
2.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境、背景,作为感悟的基础。
3.读懂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仔细揣摩诗句意蕴,以兴趣为先导,读出“诗味”来。
四、教学建议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可自由读,可齐读,可分读;可范读,可美读,亦可唱读。
2.诗歌重在读懂,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3.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4.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补充应适当。
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亲情”为主题。
学习本单元,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写清楚,有感情,注意锤炼语言。
5.秋天的怀念(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题目的寓意。
3.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4.联系上下文,谈谈对“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心情。
2.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体会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用追忆的形式,朴实的文字和平常的话语,表现母爱的深厚。
2.反沐浴在亲情中的我们,要学会感动,懂得回报。
二、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
2.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3.体会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以及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