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申报表

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申报表

三、项目界定
1. 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爱是教育哲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爱的教育学原理,在哲学上来看,爱是一种灵魂的倾向性,一种灵魂出发的动力,一种倾心于爱的对象的精神状态。爱是教师生命情感丰盈的一种表现,是精神美丽的绽放。斯霞的爱是童心照耀的爱,它特别强调教师应具有一颗童心,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尊重儿童、包容儿童、发展儿童。斯霞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公爱,它源自社会、指向社会,是神圣的爱;是一种全爱,它是全面的、整体性的,是科学的爱;是一种博爱,是对所有学生的爱,也是平等的爱;是一种纯爱,一种纯正的、纯真的、纯粹的爱,不图回报高尚的爱。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在南师大附小先贤们确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爱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童心母爱”这一伟大的教育哲学为精神内核,基于语文学科教学并全方位覆盖的教育实验和研究中,体现在斯霞老师一生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和理念。
2.“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研究从散点走向整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南师大附小的宝贵财富,近十几年来,学校致力于深入挖掘和研究 “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以斯霞人格为楷模培养教师,用爱的理念架构课程,用爱的行动改革教学,为儿童创造铭记一生的生活,为儿童镌刻“爱”的印迹。“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在本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提升的空间。如何从过去的散点式的研究,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整合性研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围绕“育人”这一主题,使“童心母爱”思想的研究更加整体、立体化,是我们“十三五”应然的选择。
2016年3月15日
所属
县级
教育
行政
部门
意见
及评审时间
盖章
年月日
省辖市
教育
行政
部门
意见
及评审
时间
盖章
年月日
五、附加表
教育名家
思想成果
介绍
斯霞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她热爱儿童,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六十余载,把终身都许给我国的儿童教育事业,形成了以“童心母爱”这一伟大教育哲学为精神内核的斯霞教育思想。
四、项目目标
1.深化斯霞教育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童心、有爱心等爱的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的校本化表达,深化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
2.形成推广的样式。通过推广育人模式,和联盟学校共同讨论、探索、实践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育人模式,形成推广的目标、路径与方式。
3.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此项目使教育走向深处,联盟校走向优质,达到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实现学校“立德育人”的根本目的。
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发现长处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总结提炼(2018.2-2018.4)
对“童心母爱”思想育人模式及其推广样式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二、项目保障
1.思想保障。
“童心母爱”联盟共同体全体教师学习、进一步认识斯霞,热爱、坚信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
2.组织保障。
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
实验项目申报表
申报单位/申报人:
责任单位(公章):
南京市教育局
一、项目基本情况及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
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育人模式及其
推广样式的实践建构
责任人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申报单位(或申报人员所属
单位)负责人
建设内容
一、项目背景
1.“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影响。斯霞是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在其一生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南师大附小的宝贵财富,引领南师大附小的发展,更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著名学者朱小蔓先生曾撰文指出:斯霞的“童心母爱”是关乎儿童身心人格长远发展的情感教育;是深具小学教育专业特质的教育爱品质;是人性美善之爱、职业道德之爱、公民责任之爱的集合,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校本化的特点,更具有普遍的意义,是教育应有的共同追求。
(1)相互学习:联盟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协助、支持、合作,联合攻关,共同提高,为实现教育的美好愿景而共同努力。
(2)深化带动:以附小为项目实施核心载体,深化研究“童心母爱”视野下育人模式,将实践经验通过成果共享带动联盟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3)以推广完善深化:项目立足于现实的需要,通过联盟理事会实施管理。将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育人模式在联盟校以及苏北地区的学校进行推广,并在推广中不断完善与深化。
4.“立德树人”的实践回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首次写进党的教育方针,并将“立德树人”定位于全面发展,提出要创新育人模式。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育人模式的建构和推广,是对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实践回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二、项目基础
1.南师附小是“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生发地。斯霞是南师大附小的一面旗帜,她在学校工作七十余载,是南师大附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南师大附小先贤的影响下,在附小“爱的教育”的文化土壤中,斯霞老师潜心教书育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形成了“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不仅在南师大附小,在全国都是有影响的,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作为斯霞老师奉献一生的学校,南师大附小有责任将“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并进行现代意义的诠释,以“童心母爱”为基础建构具有南师大附小特色的育人模式并将其推广。
3. 推广样式:推广的目标、路径与方式,在此项目中指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育人模式在联盟学校完整推广的目标、路径和方式。
4. 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育人模式及其推广样式的实践建构:基于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育人的核心素养,开展顶层设计,整体建构形成结构化的理念和策略框架的育人模式,让童心母爱的专业母体,深化为专业的信念,并将此信念从实践中提炼,在历史中传承,由移植中重立,以斯霞小学——南师大附小为项目实施核心载体,进行育人模式的目标、路径与方式的推广,形成附小和推广学校的内涵发展的共同体,促进教育共同体的优质发展。
1958年的“五年制学制改革实验”,斯霞老师在没有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承受着家庭不幸变故的巨大压力,出色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取得了在当时全国小学界首屈一指的成绩。她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经验和爱心教育的理念对我国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教师仍然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3.“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推广的要求。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吸引下,一批志同道合的兄弟学校聚到了南师大附小的周围,为了共同的教育愿景,成立了“童心母爱”教育思想联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走出南师大附小,光耀每一所兄弟学校,让兄弟学校得到更大程度的辐射和受益,让更多的孩子在“童心母爱”的滋养下,鲜活灵动地成长,在更大范围上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教学模式:在“爱的课堂”实践框架的研究基础上,继续在“童心母爱”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从宏观上把握“爱的课堂”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模式:聚焦爱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生长特质,形成课程、课堂、学生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等评价模式。
二、申报人情况
第一申报人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最后学历
专业技术职称
现任职务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其他申报人基本情况(限填5人)
姓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
职称
研究专长
三、推进措施、保障及时序进度
一、推进措施与时序进度
1.学习酝酿(2016.4-2016.7)
通过文献研究,组织教师研读《斯霞文集》及附小“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研究成果,提炼总结斯霞教育教学思想的内涵与特征。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做系统的调研,正确、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主攻方向。
2.整体思考和建构(2016.8-2016.10)
对“童心母爱”思想育人模式及其推广样式进行整体建构。
3.板块实施(2016.11-2017.11)
将“童心母爱”思想育人模式的四个组成部分课程模式、课堂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一加以落实、深化,并在联盟共同体学校进行推广。
4.反思回顾(2017.12-2018.1)
2. 育人模式:“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育人模式则是打破育人的“碎片化”现象,育人不仅从细处创新,更需要顶层设计,以整体建构的方式思考育人目标和培育方式,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育人的整体合力,建构育人的整体模式。
2.斯霞教育思想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十五”期间学校完成省级重点课题《现代斯霞型教师成长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省级重点课题《薪火相传的爱——斯霞儿童教育思想发展中的课程校本化研究》,“十二五”期间学校完成国家级课题《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十五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研究斯霞教育思想,分别从教师成长、课程架构、课堂变革三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基于斯霞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获得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爱的课堂——斯霞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获得国家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建设内容
1.育人模式的实践建构
(1)育人目标着重研究有爱心、有童心、有创新等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的表达。
(2)新的育人模式的整体思考与探索,架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育人的整体模式。
※课程模式:在“原色”课程模式“底色课程”“主色课程”“亮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继续完善“原色课程”,科学的阐述,准确的把握,并进一步深化与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