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工程运营维护方案1.1.1.1项目概述2017年12月底前:区域内河湖水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2019年12月底前:建成区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1.1.1.2运营维护服务措施针对xxx河生态带项目中xxx整体水环境中的重要性,为了保障竣工验收后平稳过渡到运营维护阶段,计划提前配置运营维护人员,设计阶段运营维护人员即介入,保障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同时我公司计划将一部分施工阶段人员在竣工验收后配置到运营维护队伍中,补充后期运营维护队伍的技术力量。
1.1.1.3生态修复技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一方面创造着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物质文明,一方面又在极大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XXX的河道曾经出现有河无水、有水必污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河道衬砌”治理河道,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比较片面地强调防洪、排水,忽略了河道的其它功能,致使河道越挖越宽、越挖越深、越修越直。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xxx河生态带河道治理部分采用硬质建设外,大部分将采用生态技术,恢复河道其它环境功能。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常用技术主要有三类:1、物理方法,如人工曝气、疏挖底泥、配水等,但存在暂时性、不稳定性及治标不治本等缺点;2、化学方法,通过投加化学药剂等去除水体中污染物。
但化学药剂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治理费用较高;3、生态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治理和修复被污染水体。
生态治理基于生态原理,是采用生态工程开展水域(包括水体、岸坡、河床)生态修复的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方式。
生态治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自我修复等特点,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常用的河道生态治理单项技术主要有:(1)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技术主要包括河槽修复和生态型护岸建设两方面。
河槽修复是指对渠道化、硬质化的河槽进行自然化修复,恢复河槽的自然地貌形态和自然断面形态,大多采用如抛石、丁字坝、粗柴沉床等技术。
生态型护岸的类型主要有植被型护岸、石材型护岸(堆石、抛石、框架和石笼)木材型护岸(沉梢、木栅栏)纤维型护岸(天然植物纤维垫、人造织物纤维垫)土工格栅护岸、土壤固化剂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等。
(2)曝气增氧缺氧是污染水体较普遍的特征,黑臭型水体尤其如此。
恢复水体耗氧/复氧平衡、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是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恢复的首要目标。
水体增氧有多种方法,如植物光合作用增氧、水力增氧、投加化学药剂增氧和机械曝气增氧等。
其中,机械曝气能快速提高水体溶解氧、氧化水体污染物,还兼具造流、景观、底泥修复和抑藻作用,是水体增氧的主要方法。
河道生态治理常用曝气增氧形式主要有射流式、造流式、叶轮式及转刷式等。
(3)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是指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型藻类和微型动物)附着在固体表面生长后形成的黏泥状薄膜。
生物膜技术即为水体有益微生物生长提供附着载体,提高生物量,使其不易在水中流失,保持其世代连续性;载体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食料加以吸收、同化,因此对水体中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可作为生物膜载体的材料很多,其中人工水草(各类生物填料、生态基的统称)具有高比表面积、水草型设计、独特编制技术、表面附着性强和耐磨损等特点,在国内外河流、湖泊生态修复中应用广泛。
(4)水生动植物修复水生动植物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元素。
水生植物对水体内外源污染物质具有吸收净化作用,同时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茎、根输送并释放到水体中,在根毛周围可以形成一个好氧区域,增加水体溶解氧,为微生物等供给降解污染物所需的氧量。
具有净化水质、消减风浪、美化水面景观、提再生水供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等多种功能。
水生动物的主要功能是平衡水生生态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溶解氧含量较高,相对封闭的景观河道特别适用。
水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水生脊椎动物和底栖动物,它们以水体中的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为食,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5)生态浮岛生态浮岛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在水体中搭建水生植物种植和生长的平台,具有水质净化、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和消浪保护驳坎等作用。
水生植物既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也可以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CO2释放O2,还能营造水面景观。
1.1.1.4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本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角度,将河道结构划分为河道基底、河道岸坡及河道缓冲带三部分。
1、河道基底河道基底作为河床土质类型及构成、污染状况、河床形态及其演变、河床稳定性等综合内容的一部分,具有水利、航运、环保、节能、生态等专业领域的综合功能。
河道基底宜在生物生息环境的构建和污染基底的清除等方面,体现生态及环保功能。
2、河道岸坡河道岸坡是水陆交错带的重要区域,具有安全防护、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
岸坡区域应在满足安全防护功能前提下,从生态环境改善角度构建良好的生物生息环境。
生息环境主要包括移动路径、生育繁殖空间及避难场所等。
水深>110cm 水深80‐110cm 水深50‐80cm 水深20‐50cm 水深<20cm图1-1岸坡带植物栽种水深要求示意图3、河道缓冲带河道缓冲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是河道周边生态系统中各陆生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河道中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整个河道的水质以及流域的生态景观价值。
其主要功能宜从生态功能、防护功能、社会功能及经济功能等进行体现,一般内容如下:(1)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物种的多样性、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栖息地及迁徙通道、生存环境等。
(2)防护功能主要包括过滤径流,吸收养分,改善河流水质;调节河流流量,降低洪、旱灾害机率;保护河岸,稳定河势等。
(3)社会功能主要包括河道缓冲带与周围的景观协调性,在滨水地带构建人类休闲、户外和亲水活动的场所等,体现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
(4)经济功能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优良树种,体现经济价值。
图1-2缓冲带宽度设置参考示意图1.1.1.5设施特点1、曝气机(1)曝气增氧机增氧机也常称为曝气机,目前比较通用的曝气方法包括鼓风曝气、机械曝气以及鼓风‒机械联合曝气法。
鼓风曝气是将空压机送出的压缩空气通过一系列的管道系统送到安装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空气以微小气泡的形式逸出,使水体处于混合、搅拌状态。
鼓风曝气由于噪声较大,且需安装空气扩散装置,因此一般不用于河道治理。
机械曝气则是利用安装在水面上、下的叶轮高速转动,剧烈搅拌水面,产生水跃,使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并促进水体上下层的循环。
适合河道治理的曝气形式主要有推流式、射流式和喷水式曝气三种,主要设备有推流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喷水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超微气泡增氧机和太阳能增氧机等六种。
1)推流式增氧机推流式增氧机由潜水泵、浮体、水射器、喷嘴、导流筒和定位支架组成,动力效率可达 2.0kgO2/kW·h,兼具推流和造流的功能。
其作用原理是由水泵打出的加压水进入水射器并从喷嘴喷出,利用高速水流形成的这一动能在射流器的喉部产生负压,造成吸入室内的真空状态,空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从水面上经吸气管自动吸入射流器,在射流器的喉部与水流形成气水混合物并经剧烈的混合搅动,空气被粉碎成极微小的气泡,成为雾状的气水乳浊液;经过射流器的扩散段时由速头转变成压头,微细气泡进一步被压缩,增大了空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形成溶气水,最后溶气水从射流器扩散口喷出,在水池中产生强烈的涡流搅拌作用,大量的氧气随细微气泡溶解至水中,从而完成了氧的全部转移过程。
推流式增氧机对下层水的增氧能力比叶轮式增氧机强,对上层水的增氧能力稍逊于叶轮式增氧机,适于1.0m以上水体的增氧。
a、NOZZLE型推流式增氧机NOZZLE型推流式增氧机外形见图3-1,性能见表3-1。
强大的推动力可使水体短期内溶解氧迅速增加,形成富氧活水流,同时改善微生态环境,强化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短期内明显改善。
该型增氧机设置了导流室和混合室,空气中氧的转化率可达30%以上。
图1-3NOZZLE型推流式增氧机外形及工程效果b、EOLO型推流式增氧机EOLO型推流式增氧机每分钟可使5m³水体溶氧达到饱和状态,同时开机后的强大动力可将氧气送至35m左右,增氧范围大,且氧气分布较均匀,其增氧能力是传统水车式增氧机的3-4倍。
该型增氧机结构紧凑、重量轻,易安装,易操作。
图1-4EOLO型推流式增氧机外形及工程效果c、SF-DF型推流式增氧机SF-DF型推流式增氧机采用了独特的圆形螺旋桨,在推流的同时产生强大负压吸入空气以达到气液混合,最大程度提高氧在水中的转移效率,达到推流、曝气、搅拌为一体的效果。
采用浮筒与主机捆绑式设计,放入水中固定好便可使用,并可通过浮筒上的四个注水口利用注水方式自由调节曝气机潜水深度及曝气头的向上或向下角度。
为提高增氧机的耐腐蚀能力,整机采用了不锈钢材质。
图1-5SF-DF型推流式增氧机外形及工程效果2)射流式增氧机射流式增氧机由水泵、导流管、喷水嘴、吸气室和混溶管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桨叶在水下高速旋转形成液体流并产生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将空气吸入水中,再由桨叶形成水流将空气切碎成细微、均匀的气泡,提高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使空气中的氧气能充分溶解到水中。
这种类型的增氧机具有结构简单、零件少、易实现大批量生产;无减速箱;安装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工作噪声小、引起的水流紊流程度小等优点。
适用于2.0m以上下层水体增氧,能形成水流,搅拌水体;动力效率可达1.8-2.0kgO2/kW·h,一般与水车式增氧机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a、HLP型射流式增氧机HLP型射流式增氧机使泥水与空气在射流器内产生较高的负压和强烈的紊动、搅拌、剪切,促使液膜与气膜高频振荡,使气泡直径大幅度减小,气泡数目增多,增大气泡的比表面积,同时也使气液膜变薄,极大地降低传质阻力,使氧分子更好地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在散流器内叶轮高速旋转的作用下,射流在高速前进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角速度,因而射流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使微小气泡在水中行程远,增强搅拌、推流与增氧能力。
氧转移效率达30%,比传统的鼓风曝气提高35%。
图1-6HLP型射流式增氧机外形及工程效果b、SL(D)型射流式增氧机SL(D)型射流式增氧机可以通过调节射流角度以适应不同水深的河道。
最大功率可达22kW,适合于较深水位(2m以上)河道的下层水增氧。
该型增氧机重量轻、体积小、低噪声、易安装,操作简单,整体采用工程塑料和不锈钢材料,能抗酸碱、日晒及防海、咸水的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