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新思考

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新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赤城小学米永峰
【摘要】为了遵循语文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教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教学观念,教师角色由驯化者、传授者转换为对话者。

将师生之间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智力关系转换为对话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对话者对话关系
教学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展开的师生协同活动。

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双方缺一不可,教学观念也必然涉及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师生关系:
训诲—驯化型教学,讲究师道尊严,师甚至和所谓天、地、君、亲并列。

这种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师的尊严来自于道的尊严,学生尊师是崇道的表现,因而师的尊严实际上可以说是‚狐假虎威‛,‚虎‛者,道也。

如果离经叛道,则师将不师,甚至连人都不是了。

师道尊严其实依附于道学尊严。

师对生的统治实质上是道对人的统治,表现为思想、行为上的专制主义。

从起居洒扫应对进退直至所思所想对蒙童实行极为严格的管束,使蒙学成为忠诚孝子的训练营地。

蒙学的专制性在《红楼梦》中有相当生动的描写。

蒙童如果出格越轨,处罚是极其严厉的。

第三十三回写贾政决心打死宝玉,怕的也是‚明日酿到他杀父弑君‛。

在封建社会里,师道尊严说到底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师生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实质上是君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
的关系的一种曲折的表现形态而已。

传授—训练型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把少年儿童从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师生之间仍无平等可言,因为它是以知识为权威对‚无知‛的学生所实行的另一种专制,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亦步亦趋,稍有背离,仍然严惩不贷。

1999年4月12日《深圳法制报》报道: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篇题为《一件有趣的事》的作文中写到:‚……老鼠见了我,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这就是孩子的灵性在闪光,我想大作家们见了也会为之赞叹的。

可老师偏偏就在这上面打了一个大扛叉。

理由是成语词典上只有‚不省人事‛,而无‚不省鼠事‛!—为了守住知识的围城,毫不犹豫,决不手软地扼杀所有一切创新精神,哪怕只是一点萌芽也不放过,这难道不是一种祸害吗?开口说话,必循‚知识‛之规,下笔作文,必蹈‚知识‛之矩,决难达到培养言语能力的目的。

例如:把‚发明蒸汽机瓦特是的‛组词连成句子,如果答成‚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错!写‚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这句话的小孩,绝望地说:‚我完蛋了!‛
教师的权力是来自知识的权威,其实被奉为权威的知识是否就是正确判定正误是非的权威是大可怀疑的。

查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确无‚不省鼠事‛这一词条,老师依据此权威判定其为生造词语,似乎有理,奈何现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却有‚仿拟‛一格,自可仿‚不省人事‛而拟‚不省鼠事‛。

王希杰也说:‚5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批评过不少‘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但现在许多已被承认了。

‛以并不科学的知识‚规定人们如何说话‛,这不是专制又是什么?!即使老师用以教学的
语言知识、阅读和写作知识是科学的管用的,完全靠它通过训练转化为语文能力也是不切实际的。

对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的重新思考:
我认为,师生之间不只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智力关系,当把教学仅仅理解为传道授业时,就把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生则被贬值为这种传授的产品了。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中,这种关系竟恶化到了相互工具化的地步。

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生产‚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以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从而成为教育腐败孳生的根源之一。

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有的教师不惜一切手段(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向学生榨取高分。

在这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温情可言,有的只是敌意。

若能如愿以偿,尚可相安无事;否则,教师将成为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告状控诉的对象。

表面上看,教师因拥有知识而富于权威,实际上都始终怀着生产劣等产品的忧虑,甚至恐惧,而这种忧虑与恐惧,又总是时时迫使他对学生采取更为严厉的手段,这无疑同时在酿造学生的敌意。

师生关系的新定位:对话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就是对话关系。

在对话关系中,对话双方是平等的。

这就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由驯化者、传授者转换为对话者,自己抹去头上那作为布道的教主、知识的权威的光环。

若能以对话者的身份出现在学
生面前,这绝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恰恰说明他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同样,以知识的权威自居的人,应该学一学庄子笔下那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的井蛙,到海边走走看看,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

作为一个教师,值得自豪的不是别的,而在于他乐于和学生一道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攀登之中。

由驯化者、传授者向对话者的角色转换。

其实,我国在‚师道尊严‛的传统之外,还有‚教学相长‛传统。

唐朝的柳宗元认为,‚从师‛即‚取友‛,要‚交以为师‛,‚以其余易不足‛。

明代的李贽说:‚余谓师友原是一样,有两样耶?但世人不知友之即师,乃以四拜受业者谓之师;又不知师之即友,徒以结交亲密者谓之友。

‛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平等,然后才有真诚,各自以人的真面目相见相交,没有压抑,没有虚伪,没有隔膜,有的是体谅、宽容、理解,教师不是单纯的奉献者。

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面的过程。

在师生的对话关系中,相互关爱是值得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总强调‚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爱护学生,这诚然是对的,但又有片面之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为什么不能给予尊重,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为什么不能给予关爱?当然,完全不必废止这个口号,而应是: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护教师。

正是相互关爱,才使平等富于意义,真诚成为必要,合作变得愉快。

爱,是推动师生双方在对话中不断深入的动力。

雅斯贝尔斯认为:‚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

结语:
我们之所以要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在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
系,是因为对课文理解不可能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理解,应当是百家争鸣;在写作中不应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

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情应当受到欢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应当受到鼓励。

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意义,也不能将自己的悟解移注给学生;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说写的意向,也不能应硬性规定学生说什么,怎么写。

教师只能和学生一起探索,相互言说,相互倾听,相互切磋,相互分享,相互融合。

语文教育活动主要是学生与他者的对话,语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组织、促进学生与他者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点拔、帮助。

语文教学对话有别于一般的对话,它具有自觉的鲜明的充分的教育性。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3]《重新认识语言,推动语文规范化—第4次语法修辞研讨会纪要》
[4]《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浅谈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定位
单位:庆城县赤城小学
姓名:米永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