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浅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生与教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群体,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之下,更应该理性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不代表语文学习全部由“主人”说了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代表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的丧失。
“放纵式”教学与“填鸭式”教学是两个极端,一个也不可取。
下面我就从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师的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导地位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1.教师的指导要及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当课堂内容进行到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时,授课教师想要让学生抓住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
师提问:在文中找出体现“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句子,并分析。
生1:(很为难)不会。
师提示:这些句子是怎么体现“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
生2:找出句子,并较为具体的分析了。
师评价:很好。
接着幻灯片出示自己预设的片段,加以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很好地分析句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下子有点摸不着头脑。
此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抓手”,直接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来赏析一句话,或者直接给出一个例子作示范,让学生模仿着来分析句子,“抛砖引玉”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这样的话,学生为难情绪可肯定能得到缓解。
这样的训练久了,学生慢慢就会掌握其方法,那时教师再放手也不迟。
2.教师的评价要细致——不问则已,一问到底
再说上面的案例。
生2应该是班上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因为在其他同学都很为难的情况之下,他能准确地找到文中语句,并能作出完整的分析。
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抓住这位同学的回答,分析这位学生是否回答到位,对了,要及时表扬肯定,并分析其好在哪里,供其他同学借鉴。
不到位,又体现在哪里,应该如何补充。
而不是简单的"很好"就评价完毕。
试想,如果按照这位教师所做,那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何意义,直接自问自答不是同样的效果。
所以,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回答亦是至关重要的元素,那么,如何将学生的回答价值最大化,是作为教师必修之课。
3.教师的组织要到位——千方百计引注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亢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
因此,我们上课就要求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张地度过课上的每一分钟。
而由于学生年龄、习惯、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转移、精力分散、课堂无序等问题。
此时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施展各种技巧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回到课堂上来。
4.学生的主导地位要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1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
例如:关于课堂导入的问题,相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想
法,导入吧,似乎浪费时间,不导入吧,又显得教学内容一下子呈现有点突兀。
我认为,导与不导,关键还是要看对学生是否有启发性、引导性。
曾经看到一位老师的导入非常精彩,那堂课讲的是有关对联的知识,属于课外拓展类型的内容。
对于对联,学生有所接触,但要真正说出个子丑寅卯,就很难说的清了。
于是,授课教师作了一个精彩的导入:
首先,阐释本节课的主题辞: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
带领学生齐诵课堂专用纸上的话:
诗意人生,呼唤经典的洗礼
青春年华,需要文化的熏陶
此刻,让我们——
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
进而引入课题--对联常识与尝试。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专用纸的发放以及诗化的语言的诵读,既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又提示学生,这是一次对话传统、激荡思维的文化之旅,从而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蓄势。
接着,教师讲述自己去理发的经历,在犹豫不决之时,看到了一家理发店门外写着一副对联(虽为毫末技巧,却是顶上功夫),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进而发现其中的奥妙,在其倍感新奇之时再展示其他行业或店铺的楹联让学生快速进行现场判断。
选取的行业对联既奇巧工整又合乎情理,能让学生在思
考之后有顿悟之感,从而激发起学习对联的愿望与信心。
经典故事的讲述则是告诉学生对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妙用,学好了必将受益匪浅。
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对学生有用的就可以选用。
4.2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学生与老师毕竟不是同一年龄层次的人,学生的思考角度与教师不一样也是司空见惯的事。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就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
4.3站在学生的角度评价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三维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依据,它强调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所以教师的评价指向一定要明确。
以朗读为例,《课标》每个学段对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水平,采用“读得很准确,没有多字掉字”“读得很流利,声音很响亮”“读得真有感情,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一类评价语。
因为朗读准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中学生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
用教学目标来评价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评价,让学生得到最起码的心里安全感。
课堂,是老师的舞台,是老师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空间,也是学生求知求识、学习做人道理的主要场所。
在这里,师生面对面双向互动,共同分享“教”与“学”的乐趣;老师会时时体验“教学相长”,学生会学到新知识而日渐成长。
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内容的保障,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师生和谐共处的美丽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