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资 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
3、当代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发达国家的外贸额在国际贸易中占比重上 升,发展中国家比重下降;“北北贸易” 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美国仍是头号贸易强国,但领先地位有所 下降,德国、日本的贸易地位有所提高, 当今是美、日、欧三足鼎立;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成为国际贸易 中的主要力量。 例如,亚洲四小龙
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量迅速增加; 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英国成为“工业太阳”、“日不落”帝 国、国际贸易中心,法德美成为次中心; 1870年,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25 %,几乎相当于法德美的总和。
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虽然绝 对量增加,但份额降低; 纺织品贸易迅速增长,占据主导地位; 玉米、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等商品的贸易 亦有较大的增长。
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 成部分(从1980年代的17%升至2005年 19%).
服务贸易中占最大比重的是旅游、金融与保险、力、人力
资本密集型产业。
姚明是中国最大的单个出口商品
姚明4年1780万美元的新秀合同结束
2、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 的自由竞争时期。 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最终确立统治地位,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相继完成工业革 命,实现了由“机器推动机器”的转变了, 英国在此阶段完成了工业化。 大机器工业开始代替工厂手工业. 生产能力 和规模急剧增加,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为 国际贸易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
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 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 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陕西西安),向西经河西 走廊和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然后分几路进人中亚、西 亚和南亚。这是一条横贯亚洲大陆的商路,在中国境内约 有4000多公里。丝路是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 统称,不只一条。
主要事件及代表人物:
葡萄牙航海家维尔和1431年开始了最早的远洋探险 1488年,葡萄牙迪亚士发现“好望角”(“风暴角”)
意大利人哥伦布 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葡萄牙人达∙ 迦马1497年绕过好望角,打通了欧洲通往 印度的新航路 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的资助下,1519-1521年经过 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
后,2005年有可能获得年薪接近2000万
美元的大合同,如果打到38-39岁,工
资总收入约在2.77亿-2.97亿美元,扣 除税金等,实际收入将在1.8亿美元左 右。 大约相当于出口大米102万吨;钢材
46万吨;电视机239万台;汽车2.1万辆。
5、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区域贸易集团成因:地缘关系、贸易壁垒、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实力、一个声音 说话)、政治原因等 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亚太 经合组织(APEC)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区域 性集团 世界贸易集团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 易自由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步骤,集团贸易 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力。
第二节 当代国际贸易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特点 1、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
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而且也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长率; 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革命以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主 要标志,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 (1950年-2000年,10亿美元)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1、主要的国家: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 腊、中国、罗马、波斯帝国、印度; 2、贸易品:王室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 侈品,还有奴隶。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贸易多局限于部分区 域内。 主要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如金银、丝绸、香料、宝 石、象牙、瓷器和少量毛纺织品,西方国家以呢绒、 酒等商品换取东方的丝绸、香料和珠宝等。 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东部逐步向意大利北部、 波罗的海沿岸转移。 丝绸之路(西汉开始)、郑和下西洋(11-13世纪)
美洲流向欧洲:商品主要是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 白银以及烟草、棉花、粮食、海洋产品和糖等;
欧洲从亚洲进口:主要产品仍然是香料、丝织品、 茶、咖啡等。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指16世纪 至18世纪中叶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 业大发展时期; 国际贸易中心几度转移:从波罗的海转移 至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 丹、伦敦; 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货币资本, 开辟了市场,提供了劳动力(圈地运动和 奴隶贸易)。
贸易额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低于自由竞 争时期,落后于世界生产的增长; 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突出的变化, 英国的领先优势下降,美国、德国地位不 断上升,其他西欧国家、北美、非洲、拉 美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初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 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但在这两大类商品 的贸易中各种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初级品:矿产品的比重上升,而食品和农产 品原料的比重下降; 制成品:纺织品比重下降,金属产品比重增 加。
罪恶的“三角贸 易”
“三角贸易”,成为
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分工 形式。 西方殖民者从西非贩运 黑人劳动力到西印度群 岛生产并出口热带产品, 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 品。
非洲黑奴
热带产品
欧洲工业品
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基本流向
欧洲向美洲出口: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 家庭用具、酒和其他消费品等制造品; 非洲输往美洲:主要是奴隶;
国际贸易方式有了进步。
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等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 应用; 商品交易所、样品展览会等交易方式逐步取代了现 场看货交易。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38)
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 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 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主 义并存
7000 6000 商品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服务
2、当代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化
制成品快于初级产品,制成品比重上升
原因:(1)科技进步导致原料的有效经济使用; (2)合成材料替代天然材料; (3)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推动制成品出口
第二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国际贸易是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需要 一定的条件: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国际间交换 的剩余产品。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 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内容安排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一)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二)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 第二节 当代的国际贸易
郑和七次下西洋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二十八年间, 郑和率众七次远航。 目的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 之国的关系。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 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 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 从优赏赐。 目的之二: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 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目的之三: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 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 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 盛誉。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向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 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18世 纪)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760-1873)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870-1938)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 新大陆的通称。地理大发现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