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丽水市生产力布局规划(3)

丽水市生产力布局规划(3)

目录一、生产力布局现状和特点 (1)1、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丽水区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生产力布局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3)1、丽水生产力布局的宏观背景(1)宏观环境为丽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区位环境的改善为丽水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3)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丽水经济的快速发展。

2、生产力布局的制约因素三、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方针和目标 (6)(一)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三)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目标四、丽水生产力布局总体构想 (10)1、一个中心2、两大经济区块(1)东部三县(市)经济区(2)西部地区六县(市)经济区3、三条经济发展轴带战略(1)丽缙青开发轴(2)龙丽线开发轴(3)丽龙线开发轴五、产业布局规划 (16)(一)农业生产力布局(二)工业生产力布局1、工业生产力总体布局2、工业园区布局(三)第三产业生产力布局1、物流区2、生态旅游区3、信息服务示范区六、基础设施布局 (34)1、交通设施体系2、能源供应体系3、城市基础设施七、城镇体系布局 (35)八、生态环境建设布局 (36)1、类型区布局2、重点区布局九、建议和措施 (39)金衢丽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规划(丽水市部分)根据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大举措”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丽水市委一届九次十次会议精神,按照丽水市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前阶段全市生产力布局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提出了丽水市2004-2010年生产力布局的大致框架。

生产力布局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因此,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丽水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生产力布局要立足沿江、沿路的区位条件,突出与相邻地区错位竞争、功能互补的规划理念,体现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意识,贯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接受温台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的双重辐射,努力把丽水建成长三角经济圈边缘地区的特色制造工业基地,休闲度假养生胜地,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富民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一、生产力布局现状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生产力布局将逐渐由原来单一指定性转变为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布局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照市场经济规律,生产力布局开始转向投资环境较优越,市场体系较健全,投资效益好的区域倾斜。

周边发达地市经济实力、资源条件、市场人才及技术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劳力素质都远远好于山区,自然而然成为人口、产业、投资集聚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将处于较高速度,生产力布局的集约度也日趋增大,区域经济增长会更明显。

而丽水山区则由于生存条件差,基础薄弱,投资环境的劣势,经济只能在低层次水平缓慢发展,这就使丽水和周边发达地市、丽水区内东部和中西部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趋增大。

1、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市与周边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七五”期末的1990年温州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高于丽水0.07倍,金华、台州分别高于丽水0.60倍和0.39倍。

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温州、金华、台州呈现继续扩大的态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高于丽水的0.49倍、1.01倍和0.99倍。

“九五”期末的2000年,温州、金华、台州三市的经济发展更是迅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高于丽水的1.06倍、1.23倍和1.25倍。

从GDP的增幅看,1990年至2000年丽水平均年增幅度为12.88%,温州、金华、台州分别为20.53%、15.98%和18.04%,分别高出丽水的7.65、3.10和5.16个百分点。

2、丽水区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经济增长速度分析,长期以来,丽水东部的莲都、青田、缙云三县(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快于中西龙泉、庆元、云和、遂昌、松阳、景宁六个县(市)。

据统计资料表明,“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东部三县的GDP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9.48倍和9.96倍,高出中西部六县同期的7.87和1.9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东部三县GDP的增长速度平均为14.5%,增长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增长水平。

特别是东部三县的工业增长速度与中西部六县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三县呈现出强劲势头。

——从地区生产总值所占的份额分析,长期以来也一直是东部三县多,中西部六县少。

“八五”、“九五”期间,东部三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市比重的44.83%和48.58%,中西部六县为49.47%和48.27%。

“十五”期间,东部三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3.31%,比“八五”和“九五”期间分别增加了8.48个和4.73个百分点,中西部六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由“八五”和“九五”期间的49.47%和48. 27%下降到“十五”的46.01%,减少了3.46和2.26个百分点。

二、生产力布局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1、丽水生产力布局的宏观背景(1)宏观环境为丽水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当前省委省政府对丽水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视,特别是将丽水列为今后全省重点扶持的地区之一,在生产力布局、地区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和一定的政策倾斜。

丽水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把丽水的经济发展和开发纳入到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中,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开放,重点发展,以此作为振兴落后地区经济、促进全市经济腾飞的有力举措。

十五期间,我国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全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我市也确立了经济发展战略,把“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走生态效益经济型道路作为发展方针,以争取2020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建设中心城市为载体,把发展工业作为突破口,大大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国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发达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向欠发地区和劳动资源丰富而价格低廉的地区转移,而且还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

这就为我市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丽水近几年来有效地抓住了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将一些资金密集度相对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会,通过招商引资,吸收了大量外地资本,接受了温台金的幅射,加快了本市的经济发展。

2001年—2002年这两年,丽水这一拥有249万人口,经济欠发地区,经济步入快车道,其经济分别以年增长率11.2%和12.8%的强劲势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增长率8%的增长速度。

(2)区位环境的改善为丽水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金丽铁路的开通,缩小了丽水与四方的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使丽水的区域优势得以显现,东部温州是经济最活跃地区,北部通过金华融入杭州、上海经济开发圈及南京等大中城市,西部通过丽水市中西地区与福建省相连,形成全方位、开放型的交通格局,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由西向东南沿海推进的主要通道,起着承东启西,引南联北的作用,区位状况越来越优越。

周边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并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低工资已缺乏竞争力。

丽水历来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单一,且规模小,档次低,生产管理手段落后。

但丽水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的开通和铁路的通车运营,丽水将成为接收周边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投资的理想区域。

(3)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促进了丽水的快速发展。

丽水所处的长江三角洲边缘地区,位于沿海温台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圈过渡地带,已发展成为我省目前有一定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向边缘地区深层渗透的发展格局。

上海将以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努力提供融资、技术、设计、管理服务,探索与长江三角洲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分工协作体系。

丽水将充分发挥长三角边缘地区的区位特点,呼应上海的战略思路,主动在山区开发建设、产业协作配套、融资、技术开发、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接受辐射,实现区域联动,力争融入上海发展的大格局之中。

2、生产力布局的制约因素激烈竞争造成的负面影响。

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意识较强,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同时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差异不大,更加剧了相互间的竞争。

招商引资中的这种激烈竞争势必影响生产力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优化。

地区经济同构性制约。

浙西南地区各市县间经济发展存在较为突出的同构现象;本市各镇、各开发区之间的产业同构矛盾也较为突出,普遍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与开发水平大同小异等问题。

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短期内难有大的突破。

本市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沿江沿路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特色不明显;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各类开发区的产业层次和集中度不高,缺少规模型大企业,缺少一批关联度大的知名产品;服务业层次较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

人才制约。

丽水人才储备规模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

与周边地区相比,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才优惠条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对引进和留用人才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原则、方针和目标(一)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2004-2010年丽水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经济强市的总目标,加紧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三大战略,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扬长避短、合理分工、适度倾斜、侧重发展、整体协调的方针,引导区域内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产业分布格局,努力把丽水建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边缘地区的特色制造工业基地,休闲度假养生胜地,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1、坚持规划先行性原则,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

科学预测末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内在动力和支撑条件等基本优势,认真编制生产力布局的规划和各项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和体现区域特色,能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充分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