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的含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的勤奋好学精神。
3.有感情地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加强阅读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预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宋濂(1310—1381)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宋濂、刘基、高启”合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三、初识文体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四、自学掌握字词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你不明白的字、词、句,
2.积累常用文言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文言字词。
1、辨明字音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2、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主人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3、古今异义
走送之。
(古:跑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今:饭汤、菜汤、汤汁)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4、一词多义(典型)
之(1)弗之怠(代,抄书之事)
(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
(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
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5)以衾拥覆(介词,用)
5、重点字词
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语言和脸色】
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以是【因此】患【担心,担忧】叱咄【训斥,呵责】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弗之怠【怠:放松,松懈,之:指代抄书】硕师【硕:大】
俟其欣悦【俟:等待】礼愈至【至:周到】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尝趋百里外【尝:曾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五、预习了解课文内容
预习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头练习引入
假借
..于藏书之家无从致.书以观
弗.之怠不敢稍逾约
..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二、整体感知
(一)回顾上课的思考题:
明确:(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二)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引导: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
一是借书。
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
二是求教。
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
三是负籍远游。
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
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三、深入研读探究
(一)内容分析
1、根据要求勾句子: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手指不可曲伸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师名人与游
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3、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
5、作者在写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自己学习勤奋;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
6、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他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勤奋诚信尊师刻苦】
7、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写作艺术特征分析
这篇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
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
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这就是典型的借事说理。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四、小结
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
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苦
且中
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作
若
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乐
余: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求学艰无鲜肥滋味之享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对比
同舍生: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
艰苦求学--------------卒有所获
借事说理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