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 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 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

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

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

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

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

【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词中作者明写登临怀古,暗讽当时朝政。

用典自然贴切。

全词“魄力雄大,虎视千古”(陈廷焯《云韶集》卷五),充满英雄之气。

【2】这样的豪放词作很大程度上都突显出二人的相似之处。

因此,“豪放”——这个主题风格与柳永和李清照的婉约词风是决然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其实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区别于婉约的豪放词风。

二、苏词与辛词的相异之处如果说要比较苏词与辛词的异同的话,不同之处应是整个话题的主体,也是在相同之处这个大前提下,相异才显得更加明显。

1.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两个在其词作中表现出不同的词风:同为报国之词——苏词多想象,辛词多回忆苏轼生活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外患频繁的时代。

北部和西北部的辽政权和夏政权不断地骚扰和掠夺宋朝边境。

而软弱无能的宋王朝却步步退让。

苏轼则主张加强边境守卫,以求在其过程中建立功业。

这在其诗《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和其词《阳关曲》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等句子都表达了作者想要战胜敌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3】辛疾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

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祖国分裂,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歌舞升平。

那群在富余江南丧失斗志,乐不思蜀的君臣中,还有存在像辛弃疾这样不忘初心的爱国英雄。

辛弃疾与苏轼不同,他早年就有率领二千多人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在北方抗击金兵的经历。

不像苏轼,在诗词中表现的更多的是军营生活和战斗场面。

例如其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就有:“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的场面;在《鹧鸪天》中:“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对年少时战斗场面的追忆。

很多人提到豪放词,就会想到两人,或许,正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国家不幸诗家幸”。

同时两人生活大背景的不同,其词作的明显不同。

两人虽同样写报国之志,但在言语之中,又凸显出两人的大不同。

2.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又使其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为悲愤之词——苏词慷慨飘逸,辛词悲壮沉郁苏轼在20岁就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曾入朝任职因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外调通判杭州,转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元祐年间召回京都,累迁翰林学士。

因与旧党政见不合,出知杭州、颍州。

绍兴初,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以为文“谤讪先帝”的罪名,远谪惠州、儋州。

【4】仕途起起落落,一贬再贬,在贬谪的过程中,随遇而安,纵情山水,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也不乏旷达的心情。

例如在其词《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这与他所受的儒家教育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表现出作者对待人世沧桑的豁达乐观、宁静平和的心态。

这与苏时所受的儒家出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辛弃疾少有大志,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差迁判江阴。

后通判建康府、知滁州。

淳熙二年在两湖及江西历任转运副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职。

淳熙九年,43岁的辛弃疾落职闲知镇江府,但大多数时间却闲居上饶、铅山。

辛弃疾一生数为奸人所诬,为官几起几落。

虽有军事之才,报国之心,却不为朝廷重用。

【5】在他的词作中,有对奸佞小人的辛辣批判,也有对自己过往的追忆和豪壮之气。

在他的词《摸鱼儿》中:“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等句子,含蓄而辛辣的批判了排挤他的权臣小人,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朝廷的不满。

而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换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等,也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患与悲愤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种种丰富而复杂的心情,不能不于词中一吐为快,豪壮之怀与沉痛之情交织在一起。

不同的经历,但却又惊人的相似,我们在感慨其诗词的不同时,更能体味起人生经历的不同。

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在他们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只恨书写成为华章时,我们依旧能感受他们精神中那根跳动的脉搏。

3.由于两人的性格不同,又使其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为抒情之词——苏词旷达,辛词激越苏轼作为一个读书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往往能在儒释道三者间找到平衡,求得内心的平静。

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让他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

再其词《定风波》中就有:“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用参禅的方式来探讨心灵的归宿问题。

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有寄托于朝廷的希望,但也有旷达的心情。

这是一种由苏轼性格中与生俱来的矛盾,在他的平衡之后,更显一种旷达之感。

辛弃疾作为武将,一心想要报国却屡屡碰壁,骨子里不羁的豪放之情在起抒情词作中更显得淋漓尽致。

在其词《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中:“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语句似乎是醉话,确是痛苦到了极致,放浪形骸、挥洒自如。

而《太常引》中:“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等句子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则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心理,这是辛弃疾作为抗金武将来说最大的愿望。

辛弃疾的词在另一方面折射出起性格中的刚毅之感,而其词就更显激越了。

不同的性格,塑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

不论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东坡词旷,稼轩词豪。

”还是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的:“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为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

”等词论家都能看出两人词的各自风貌——这些差异有源于其性格品行的不同。

综上所述,辛词对苏词多有继承和发展,但两人在同为豪放词人的大话题下,有更多引人注目的相异之处。

总之,两人虽为同派词人,却因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而使两人的词呈现出别样的韵味。

参考文献:【1】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3】郭霞.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J].青年科学2013(11).【4】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5】房开江.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三卷)[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