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
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
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一、苏辛词风的共同处(一)、相同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欲知其词,先知其人,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中期,当其青年时代初入仕途,北宋已呈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已告失败。
嘉佑六年(苏26岁),苏轼的应制举表明他是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的继承者。
熙宁二年(苏34岁),王安石参加政事实行新法,苏轼予以反对,从此他就卷入了北宋政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
辛弃疾(1140-1207)生活在南宋中期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生于北方沦陷区,少年时代便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22岁),当金主亮大举南侵之时,即“鸠众二千,隶联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
”次年归南宋,可惜南方人民抗金救国的热潮已在南宋统治阶级的打击压抑下转入低潮。
虽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还是为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而坚持斗争直到晚年尚“屡次谴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戌之城,将帅之名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
”正是因为两人身世遭遇的坎坷不幸,使他们有机会较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两人都卷入了强大的现实潮流,他们的词中都表达了各自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倾向。
虽然他们为之奋斗的政治思想未能实现,但在自己所熟悉、所征服的艺术形式中却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歌手。
近而使得他们的词都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造就了其相同的词风,那就在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⑴: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崖,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少了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捋江月。
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⑵: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词风都充满浪漫主义精神苏辛并称主要是他们词中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继承了唐代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
云丰五年(1082)中秋,苏在黄州作《念奴娇》下阕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落,起舞徘徊风露下,不知今久何久,使欲飘,番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俨然是月下独酬的李白再现。
虽然他们的词风都是豪放的,但绝不等同于浪漫主义,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不能简单等同,就苏辛而言,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功业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产生积极浪漫主义的土壤。
雄壮高亢的声调,神奇的幻想和想象,大胆的夸张,长于主观的热烈抒情,议论纵横,狂放不羁。
这些是苏辛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
苏词中热爱生活,肯定人生,向往事功;辛词中对女真统治者的仇恨,要求收复北方领土的愿望,对南宋统治者的抗议和揭露,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都符合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苏轼于丙辰(1076)中秋夜饮达旦作的《水调歌头》,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内心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而最后还是留恋人间,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襟怀。
前人认为此词乃“画家大斧皱”、“无仙化之笔”、“大开大合之笔”。
元丰五年(1082)苏在贬谪黄州时,曾数游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人物而作的作品《念奴娇》气势磅礴雄壮,向往英雄事业,凭吊英雄人物,念及自己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早生华发,恍然如梦,临江更引起对古人的崇敬,词中“人生如梦”一词,似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消极。
像这样浪漫主义基调渗透在苏轼一部分的作品中,在词坛上是空前的。
辛弃疾大大发展了积极浪漫主义,达到了这一词派的高峰。
辛词比苏词更激烈悲壮。
辛颇得意之作《贺新郎赋邑中城亭》谈笑夸张:“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热情奔放的主观抒情之作,常常见于辛词中。
二、苏辛的不同词风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虽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1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一)、出于《庄》的苏轼词风1.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2。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⑶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⑷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在对词的雕塑中,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扩充了其内涵。
这种追求壮美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象,不得不使词从外表到内容都有了一个卓越的跨度。
2.苏轼的词中还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
本来载道言志在文人墨客眼中都是诗的职责,但是自苏轼以后,词也拥有了此等作用。
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乌台诗案后两年,那时苏轼处境艰难,却无畏悲凉。
“莫听穿林打叶声”,描写了一场狂风暴雨的袭击,但是苏轼“莫听”,风雨之中照样“徐行”,他的同伴都狼狈不堪,只有他浑然不觉,这不就是他面对人生的风雨所摆出的豁达姿态么?“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把苏轼的人生坎坷展示了出来,但是他泰然自若,我行我素,不被摧残所折腰,这样超然的胸襟,也使这句词成了千古绝唱。
下阙“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味道。
人生的变故如同自然的雨晴,难以预测,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就是在面对任何变故的时候,都满怀着一颗顺其自然,乐观旷达的心。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短暂,命运易变,苏轼所追求的不是富贵荣华,而是一种自然天地之间的洒脱。
这种带有哲思的语言,不再仅仅属于诗才能表达的。
苏词完整地呈现出苏轼积极面对挫折和把苦闷转变为自适的人格气魄,也让词有个真正的传颂价值。
3. 苏词中,词有了诗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但是苏轼并不是要把词完全的诗化,他还主张词“自是一家”○3。
这样词的高度再次被提拔,让人读词如观人。
那时秦观有首《满庭芳》,其中有句“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完全是模仿柳词词风之作,后来苏轼见到秦观,提及此事,秦观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模仿前人之嫌,苏轼说“销魂当此际”难道不是柳词的句法么,让秦观惭愧叹服。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苏轼是非常反对当时的词人一味的抄袭别人的风格,所谓作词,就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一面,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既丰富了词人本身的写作水平,让其有所利益追求,又丰满了词体的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