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核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知识点1.远古时期非形式化的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学习内容——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P3-42.古埃及的三类学校p6,古印度教育的特点p7。
3.从理论上讲,夏代具备了出现学校的条件(雏形)。
夏代的学校有庠、序、校等p11。
而商代则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期。
商代的学校机构有:庠、序、学、瞽宗(特创)p12。
4.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p14。
学校的教师的特点是“官师合一”p15。
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六艺。
P1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小艺)。
5.斯巴达教育特征——军事体育教育p18;雅典教育的特征——和谐教育p21,但反对专业化训练。
6.古罗马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小学(重视文字教育,轻音体教育)、中学和高等教育(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p227.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教育(六书:诗书礼易乐春秋)、技能训练和道德教育(仁,礼);P32教育的原则为:注重修养(立志与持志,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因材施教(阐述第一人);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学、思、行结合。
8.孟子提出性善论,性善论(四善——四德)与道德内发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主张培养人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p39。
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存心寡欲;尚志(舍生取义)养气(浩然正气);反求诸己(良心);磨练意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p40。
9.荀子提出的学习方法有:防邪近正(注重环境影响);积学积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锲而不舍);虚壹而静p48(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学思行一致。
论教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要求p49)10.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兼爱非攻)。
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
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包括:古代文化知识教育;实用科学技术教育(独有);逻辑学知识的传授(处士横议的辩学)——《墨攻》。
教育方法——主动说服P50。
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主张法制与变法)。
绝对的“性恶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与教育的作用(慈母败子)。
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基本思想“德生于刑”)p55。
1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p58。
柏拉图的《理想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卫国者,即培养哲学家或“哲学王”p60。
12.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智育、美育和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灵魂的发展p67。
主张“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亚理士多德把课程分为两类:“实利(用)”的课程(为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和“文雅”课程(陶冶人的性情,供闲暇时享受之用)。
13.《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
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目的(管理人才和顺民)及地位(“为先”)。
提出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预时孙摩p72;长善救失;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息相辅。
14.《雄辩术原理》中的作者为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p76。
提出教育的目的(培养演说家、雄辩家)。
对演说家进行教育的要求(德高、识广、技专)和培养(及早施教,内容广泛,教法得当)。
15.汉初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时期文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鸿都门学p83)。
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儒学打底,佛老镶边”p85,“重文轻武”p86)。
16.科举制度的沿革(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朝科举完善,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方法为帖经、墨义、策问、诗赋,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宋朝重文轻武,进一步改进科举制度;元朝科举处于中落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放松参考人员的身份限制;明朝非常重视科举取士,制度更加严密繁琐,文化专制统治更加残暴;清朝承袭明科举制度,机械、无用、腐败暴露无遗,1905年取消。
科举制度的影响p105。
17.私学p106。
私学兴起的原因(文化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先秦私学的特点p108。
汉代私学的种类(书馆——蒙学;经馆——相当于太学)。
蒙学p111的出现。
蒙学的教学方法(注重行为训练,采用歌咏舞蹈)和教材(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p113。
18.基督教控制下的学校教育p126(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P128。
骑士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礼文教育和侍从教育三个阶段。
19.理学p132。
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以本体论为教育思想构建的基础,以道德修养为教育的惟一目的。
朱熹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是“明天理,灭人欲”p139。
朱熹的读书法p142(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p147。
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明人伦之外无学”)。
道德教育观为“知行合一”。
p148。
20.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主要的教育主张为: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提倡“实学”,反对义理之学;注重“践行”的教育方法p152。
颜元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p154。
2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p174。
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p176。
泛智主义的课程理论。
22.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通过国家拨款补助教育以控制教育领导权,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通过一系列法令法案直接干预教育事业《初等教育法》1870年);初等教育的发展(星期日学校,导生制学校p189,幼儿学校p190)中等教育的演进(文法学校——强调古典语言与文法教学;公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事实上是一种私立学校,并限于社会上层子弟入学,培养统治阶层人物,学校设备先进,学费昂贵,采用寄宿制;技术学校)。
23.法国近代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1806年成立帝国大学,作为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机构,首脑称总监,在帝国大学之下,全国划分27个大学区,设大学区总长和学区评议会)24.德国近代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初等教育的发展(洪堡教育改革——学习裴斯泰洛奇的方法;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p195)、中等教育的演进(文科中学,骑士学院;实科中学)。
25.独立战争后(公立学校运动,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南北战争后美国的教育制度特点(建立中央教育领导机构,昆西教学法p201,免费的公立中学)。
26.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教育(教育领导体制:大学校——文部省;1872年《学制令》,1879年的《教育令》)。
27.新式学堂主要有方言学堂(京师同文馆p209)、军事学堂(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p211,武备学堂---北洋武备学堂)、技术学堂。
28.壬寅学制p213(钦定学堂章程1902)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
29.洛克的“白板说”指人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知识由经验而生,也随经验而长。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p217。
绅士教育包括身体的养护,道德的发展和智育。
30.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p225;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儿童观: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尊重儿童的人格;以儿童为中心,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促进儿童主动发展。
31.裴斯泰洛齐和谐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天赋的能力和力量。
和谐教育的内容包括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p233。
他的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2.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1806年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传统教育理论。
伦理学是赫尔巴特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包括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提出管理的方法(惩罚的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
“教育性教学”思想p240。
提出教学阶段论,把教学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p243。
33.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
教育的任务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p244。
实科教育内容是以科学教育为中心的实科课程体系p246。
34.乌申斯基(俄国教师之父)的民主主义教育主张;提出教育的民族性思想。
35.洋务教育的主要观点为:中体西用、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学p257-260。
维新派教育思潮的主要教育主张及评价(教育为本,注重西政的学习,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制度,重视普及教育,强调师范教育,强国必由女学)p261-266。
36.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造就“完全人格”的教育主张。
完全人格包括个性和群性的发展,需要通过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来实施p268。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涵义p273。
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教授治校)、师资管理(设教员聘任委员会——延聘要重学力,懂教学方法)、学生管理(主张学生自治)。
37.英国1944,《巴特勒法案》;美国1958,《国防教育法》;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1947,《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
38.民国“六三三”学制的建立。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颁布1951年新学制p312。
改革开放时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39.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教育本质的论述包括“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40.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辨正唯物主义观点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教育信念。
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的苏维埃工人。
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
集体教育的原则为“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p345。
4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P368二、名词1.产婆术p58——又称苏格拉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首创,是一种师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对发展学生思维有积极作用。
2.和谐教育p67——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智育、美育和德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灵魂的发展。
3.骑士教育p128——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对骑士的教育主要在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4.公学p190——实际上也是英国一种文法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事实上是一种私立学校,并限于社会上层子弟入学,培养统治阶层人物,学校设备先进,学费昂贵,采用寄宿制。
5.导生制学校(贝尔——兰卡斯特制学校)p1896.书院p113——书院又称书舍、精舍等,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组织,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其程度高于一般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