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的组织学结构: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血管球:20-40个盘曲
毛细血管袢
肾球囊Bowmans capsule:脏层上皮细胞
壁层上皮细胞
肾小球包括血管球和肾球囊:血管球毛细血管壁为滤过膜(filtering membrane):
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Endothelium):
胞体布满70-100nm窗孔,呈不连
续状。

细胞表面含大量带负电荷
唾液酸糖蛋白
◆基底膜(GBM):
Ⅳ型胶原、LN、硫酸、肝素、FN、内动蛋白等。

◆脏层上皮细胞(Visceral epitheliam):
胞体伸出足突,细胞表面含一层带
负电荷唾液酸糖蛋白。

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将毛细血管袢联系在一起有收缩、吞噬、分泌细胞因子功能,
肾小球血管系膜: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和尿路的病变,包括:
1.炎症:如肾小球肾炎、肾结核、
肾盂肾炎……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肾硬化
3.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性肾硬化
4.中毒性疾病:如汞中毒、磺胺等
药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
5.尿路阻塞:泌尿道结石等
6.先天畸形:多囊肾、马蹄肾等
7.遗传性疾病
8.肿瘤:如肾细胞癌、膀胱移行细胞
癌等。

本章主要介绍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肾、膀胱的常见肿瘤。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肾小球肾炎是指原发性以肾小球损伤
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炎症。

临床主要表现:尿的改变(尿质、量),水肿,高血压等。

分类:
原发性:原发病变在肾小球
继发性: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中出现
的肾小球病变,如红斑狼疮、
过敏性紫癜、高血压、糖尿
病等。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理研究表明大多数是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其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超敏反应是最常见的因素。

相关抗原:
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性抗原:肾小球基底膜(层粘蛋白)抗原,足细胞的足突抗原,内皮细胞膜抗原,系膜细胞膜抗原等。

非肾小球性抗原:机体的DNA、核抗原、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甲状
腺球蛋白等。

外源性抗原:病原体成分(细菌、病
毒、寄生虫、真菌、螺旋体
等),药物,外源性凝集素,
异种血清等
致病机制:
①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②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③其他: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细胞免疫、补体激活等,
④细胞产生、血浆存在的炎
症介质→→肾小球损伤。

主要通过下列两种方式致病:
(一)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in situ immune complex deposition)(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Ab+Ag(肾小球性、植入肾小球)→→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和Heymann肾炎
两个动物模型反映了原位免疫复合
物形成的机制和特点。

1.抗肾小球基膜肾炎(anti-GBM-GN)Masuqi肾炎:
用大鼠肾皮质匀浆免疫兔后获取抗大鼠肾组织的抗体。

将该抗体给健康大鼠注射后,抗体与大鼠GBM成分反应,引起肾炎。

免疫荧光显示沿基底膜有密集抗体沉着,形成抗GBM肾炎特征性的连续线性荧光。

抗GBM肾炎在人类肾炎中占比例不到5%。

GBM抗原成分为Ⅳ型胶原链羧基端非胶原区(NC1)
α
3
2.Heymann肾炎
(实验性大鼠的Heymann肾炎):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刷毛缘Ag→免疫
大鼠→Ab Ab注入大鼠→与人膜性肾
小球肾炎相似的肾小球改变
现已证实:
Heymann Ag (330KDmegalin糖蛋白)+44KD受体相关蛋白→→抗原复合物
该抗原复合物位于脏层上皮细胞的基底侧抗体与细胞膜的抗原结合,形成典型的上皮下沉积物→引起GN。

电镜显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

免疫荧光显示不连续的颗粒状荧光。

(3)抗体与种植抗原反应:
非肾小球Ag+肾小球成分反应
→→植入肾小球Ab+种植Ag→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GN
种植抗原种类:带正电荷蛋白质、
DNA、细菌产物、聚合IgG、免疫
复合物、病毒、寄生虫产物、药
物等。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
内、外源性可溶性Ag(DNA、肿瘤
抗原;感染产物,异种蛋白等)+Ab→→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
肾小球损伤(Ⅲ型超敏反应)。

影响因素:
①复合物分子大小
②所携带的电荷
③其他(肾小球血液动力学、系膜
细胞的功能、滤过膜电荷等)。

电镜:肾小球内有电子密度较高的致密物质沉积。

沉积部位:内皮C与基底膜之间:
含阴离子复合物不易通过BM。

基底膜与足细胞之间:
含阳离子复合物可穿过BM。

系膜区:电荷中性复合物。

免疫荧光:显示沿基底膜或在系膜
区出现颗粒状荧光
结局:
①Ag为一过性,复合物可被吞噬
细胞吞噬降解,炎症随之消退。

②大量抗原持续存在,免疫复合
物不断形成沉积,引起慢性膜
性增生性肾炎。

(三)抗肾小球细胞的抗体
有的肾炎病变中未发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而是抗肾小球细胞抗体,引起细胞损伤起主要作用。

抗体+肾小球细胞的抗原成分→抗体依赖细胞毒反应或其他机制→
诱发病变
抗系膜细胞抗原的抗体→系膜溶解→系膜细胞增生
抗内皮细胞抗原的抗体→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栓形成
抗脏层上皮细胞糖蛋白的抗体→蛋白尿
(四)细胞免疫
许多证据表明致敏T淋巴细胞也可引起肾小球损伤。

某些类型的肾炎由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如轻微病变型肾炎。

(五)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个别类型肾小球肾炎由此引起
(六)肾小球损伤的炎症介质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T淋巴细胞
→炎症介质→肾小球损伤→症状。

炎症介质:细胞性、大分子可溶性活性
物质两大类
1.细胞性介质:嗜中性粒细胞、单
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血管系膜细胞、血小板→→蛋白
酶、氧自由基、花生四烯酸产物、NO、PG、细胞因子等
2.可溶性介质:补体成分、趋化性
细胞因子、花生酸衍生物、生长
因子、凝血系统、NO、内皮素。

二、基本病变
包括炎症病变和免疫反应病变。

(一)增生性病变
肾小球中任何细胞、基质都可以增生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系膜细胞明显增生时→ 可导致毛细血管
腔狭窄甚至闭塞
2.肾小球的上皮细胞(主为壁层上
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或环形体
3.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4.血管系膜基质增多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系膜细胞肿胀(早期)→严重毛细血管壁可局灶或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
(二)变质性病变
2.脏层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发生空
泡变性
3.晚期肾小球纤维化最终导致透明
变性和肾小球硬化(玻璃样变)
(三)渗出性病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
强→渗出
血浆蛋白、纤维蛋白毛细血管袢中性粒细胞渗出到血管系膜RBC
肾小囊
淋巴C、单核巨噬C肾间质
(四)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原位
形成or沉积。

电镜:●电子致密沉积物(免疫复
合物)沉积的部位不同,
●可沉积在上皮细胞下基底膜
表面、基底膜内、基底膜与
内皮细胞之间、血管系膜区,
●上皮下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处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

免疫荧光:呈颗粒状或线状荧光。

三、临床表现分型
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分型
类型主要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质、少尿、水
肿、高血压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急性肾炎综合征,并快速
合征进展为肾衰
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3.5g/天)、
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
严重水肿、高脂血症
无症状血尿、蛋白尿无明显症状、轻度蛋白尿、
肉眼或镜下血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
血压、贫血、慢性肾功不全、
氮质血症、尿毒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