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分析

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分析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用典有时增加了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有时则是为了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双关、起兴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答:
Ⅲ古诗鉴赏答题常用术语
古诗鉴赏答题常用术语一览表
类 别
术 语
感情基调
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
思想内容
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
②动静结合。静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秋光中独自与南山相对,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动景:大雁鸣叫着从秋季的天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静态、动态景物各举一处即可)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
③以声衬寂(衬托)。大雁鸣叫着从秋季的天空飞过,猿猴望月长啸,用寥廓空中、空旷山中传来的鸟兽声音,反衬出乡村秋日黄昏的清幽。
微专题二 熟读古诗鉴赏核心知识
Ⅰ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二、练一练
1.颈联是以点代面,表现幸存者生活的艰辛。渡头老翁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蛟龙蜿蜒”的河上摆渡挣钱,说明洪水泛滥后幸存者生活的艰难。尾联上句直接写百姓被水淹死的凄惨结局,下句写买鱼时想到死于水中的百姓,直接抒发“凄恻”之情。
解析 注意题干的问法,答题时应写出抒情方式。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渲 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该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①“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突出强调。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涵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象 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诗的后两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
滕 宾
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小径幽,茅檐僻,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疏林鸟栖,残霞散绮[注],归去来兮。
注 绮:锦缎。
此曲在景物描写方面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原曲作简要赏析。
④远近结合。远景:淡霭迷蒙,远山青翠,疏林中鸟儿栖息,天边残霞像鲜亮的锦缎。近景: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菊花绽放在东篱。(远景、近景各举一处即可)层次分明地描绘了一幅寥廓、美丽、清幽的乡村秋日黄昏图。
⑤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秋色南山独相对,傲西风菊绽东篱”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秋光的寥廓、美丽。“残霞散绮”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描绘出天边晚霞的美丽、鲜亮。(任举一处即可)
Ⅰ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一、读一读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一览表
抒情方式
说 明
示 例
赏 析
直抒胸臆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借景抒情
借助于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托物言志
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与抒怀合二为一。
白 描
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抓住所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田家(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幅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回忆)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感情,拓展意境,表情更为深远。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处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起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借雎鸟一声声的互相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
⑥渲染。通过对淡烟、翠山、幽径、僻檐、疏林、残霞等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乡村秋暮的清幽、美丽。
⑦对偶。“淡烟迷,遥山翠”“秋天雁唳,夜月猿啼”“疏林鸟栖,残霞散绮”,这些简洁整齐的对偶句增强了景物描写的表现力。
⑧比喻。“残霞散绮”,将天边残霞比作鲜亮美丽的锦缎,生动地表现了天边残霞的美丽。
⑨比拟。南山孤独相对,秋菊傲立西风,赋予南山、秋菊以人的感情,传达出诗人的人格追求及对隐居环境的喜爱。
2.诗歌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孤寂、惆怅和黯淡、伤感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浓重的思念之情。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
解析 首句写竹坞、水槛,环境清幽雅洁,作者倍感孤寂,自然引发思念友人之情。阴霾欲雨、四望迷蒙的天色,使诗人的心情更加黯淡,增加了相思的浓度。而雨打枯荷的声韵似乎让诗人略慰相思,稍解寂寥,但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增加了环境的寂寥,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答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即可)
②“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注 抒情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也可以归到表现手法中。
二、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南行
刘 攽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
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前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的高峻奇伟之势;后两句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细节描写
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地描绘人或事。
联 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 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显示出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注 ①描写是古诗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有许多方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除这里介绍的“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外,描写还有“观察角度多变”“声形色描写”及“多种感官描写”等。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既是抒情方式,也是表现手法,两者重合,参见前面“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