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课程复习思考题1、地球的概念及总体结构特征?答:地球是一个由不同成分、不同状态的物质构成的具有同心圈层状构造的球体。
地球构造分为内部与外部构造,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部构造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球表面的垂直起伏特征参数?答:地球表面以海平面为界分为了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
(一)大陆多数陆地的高度在1000m以下,陆地的平均高度大致为875m,陆地的极限高度是8844.43m;(二)海洋多数海洋的深度在3000~6000m,海洋的平均深度大致为3800m,海洋的极限深度是11034m。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答:①、具有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能源——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内能;②、三态物质并存并相互作用;③、形成了特有的物质和形态;④、这里的各圈层进行着强烈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⑤、各种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⑥、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4、矿物按颜色和成因可分为哪几类?答:a.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或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
)b. 次生矿物(地表及近地表条件下,物理化学作用对原生矿物改造形成的新矿物。
)c. 变质矿物(由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引起的高温高压和热液)将原有矿物改造成的新矿物。
)其外,按固体矿物内部构造不同可分为a. 晶质矿物b. 非晶质矿物。
5、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有哪些?答:矿物的形态(柱状、针状、片状、板状、粒状和球状)、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等)。
6、石英和方解石的主要区别?7、正长石和斜长石的主要区别?8、岩石的依据其成因的分类和相应岩石的构造?答:岩石依据其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其各自的组成和构造如下:1)岩浆岩。
概念:由上地幔的高温炙热熔融物质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或结晶形成的岩石。
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可分为a. 全晶质结构(又可分为显晶质的和隐晶质的)b.半晶质结构c. 非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a. 等粒结构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0.1~1mm b. 不等粒结构c. 斑状和似斑状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中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1)块状构造(2)流纹状构造(3)气孔状构造(4)杏仁状构造(5 )条带状构造(6)枕状构造。
2)沉积岩。
概念: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由原岩(岩浆岩、变质岩或是早先的沉积岩)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结构:(1)碎屑结构a. 砾状(质)结构 b. 砂状(质)结构 c. 粉砂状(质)结构 d. 胶结物;(2)泥质结构(粒径<0.005mm)a.泥岩 b.页岩;(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
构造:(1)层理构造(2)其它层理构造(层内)(如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3)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裂、渠迹等)(4)其他构造(化石构造、结核等)。
3)变质岩。
概念:原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或化学作用,使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结构:(1)变晶结构(2)变余结构(3)碎裂结构(4)交代结构。
构造:(1)片状构造(片理状构造)(2)千枚状构造(3)片麻状构造(4)板状构造(5)块状构造。
常见的变质岩:1. 动力变质岩类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2. 接触变质岩类大理岩、石英岩等3. 区域变质岩类片岩、千枚岩、片麻岩、板岩等。
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和方式?答: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1.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激烈的2.和缓的。
10、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答:1. 板块构造的观点2. 地质力学的观点。
11、褶皱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答:(1)向斜a. 几何形态特征:岩层向下凹曲 b. 产状特征两翼岩层倾向相对c . 地层分布特征:核部新,向两翼越来越老(对称分布)(2)背斜a. 几何形态特征:岩层向上隆曲b. 产状特征:两翼岩层倾向相背 c . 地层分布特征:核部老,向两翼越来越新(对称分布)12、断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答:a.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拉张环境中形成。
张性,松弛,透水性强b.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挤压环境中形成。
压性,紧密,透水性弱。
大于40度称逆冲,小于25度称逆掩c. 平移断层主要在水平方向上错开位移的断层。
扭性(顺扭和反扭)一般角度较大。
d. 平移正断层(张扭性)和平移逆断层(压扭性)。
13、岩土体中地下水的运动通道和储存空间有哪些?答:由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构造形成的孔隙、溶石等常常成为地下水的运动通道或储存石油、天然气的场所。
14、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结果?答:概念。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结果。
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15、崩塌与滑坡的异同?答:崩塌是陡坡上被破裂面分割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翻滚而下。
而滑坡是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贯通软弱面向下发生整体滑动。
20 o~40 o 最易发生。
16、坡面流水形成的地貌及其水文特征?答:坡面流水的水文特征。
a. 水层薄 b. 流路广 c. 作用范围不远 d. 持续时间不长e. 泥沙含量与地表特征有关(物质与植被)坡面流水是地表流水的初期阶段坡面流水地貌。
(1)侵蚀地貌(2)沉积地貌(3)坡积物的结构特征。
17、水土流失的危害?答:a. 将地面耕土与肥料带走,造成土地贫瘠b. 不利于水分保持c. 地形破坏得千沟万豁d. 加大河流的含泥沙量,给河水利用带来不便e . 造成河流下游、河口或湖泊的淤积。
18、沟谷流水形成的地貌及其水文特征?答:地貌。
侵蚀地貌、沉积地貌。
沟谷流水的水文特征。
a. 流量变化大b. 水流湍急(流速大)c. 泥沙含量大d. 分选磨圆差。
19、河流地貌及其水文特征?答:河流地貌。
(一)河谷地貌(二)河床地貌(三)河漫滩(四)河流阶地(五)河口地貌(六)冲积平原(七)河谷类型与河流劫夺(袭夺)。
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1. 流路固定的线状流水2. 常年或季节有水流动3. 流量、流速、水位随季节变化4. 洪水过程与流域形态关系密切5. 水量、泥沙含量与流域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有关。
20、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其防治原则?答:概念:山地沟谷中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
形成条件:(1)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2)大量的集中水流突发其来(3)一定的沟谷纵比降:0.1~0.3(5~17度)。
防治原则:(1)排水(2)修筑谷坊,拦石过水(3)种植植被,保持水土,减少固体物源。
21、河流阶地与河漫滩的异同?答:河流阶地是指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其中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
河漫滩是指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睡眠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22、三角洲与冲积平原的关系?答:三角洲是指河口区长期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平原。
依据形态特征差异可分为:①鸟足状三角洲②尖头状三角洲③扇形三角洲④多岛型三角洲。
冲积平原是指在河流的中下游,由河流搬运来的大量固体物质沉积而成的广阔平原,它主要由河漫滩、三角洲、冲积扇、洪积扇和低阶地组成。
23、冲积平原的构成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答:构成:(1)山前倾斜平原(2)中部平原(3)滨海平原(4)三角洲平原。
水文地质特征:(1)透水层、含水层、储水层a. 冲积物的河床相b. 洪积扇的顶部相、中部相c. 河漫滩的河床相砂层、砾石层 d. 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中的砂层(2)隔水层 a. 冲洪积边缘相粘土 b. 漫滩相粘土(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a. 冲、洪积扇? b. 河间地块?(4)水量与水质。
山前倾斜平原的上部相、中部相,冲积平原的河床相砂、卵砾石层的水量较充沛,水质较好。
24、平衡剖面的概念?答:河流在其发展和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不断调整,逐渐达到作用力和阻力间的平衡状态,河流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纵剖面。
(百度)25、分水岭、河流、流域、水系之间的关系?答:河流:指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指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其中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分水岭:相邻两水系, 流域间的高地或山岭将水的水平运动分为不同方向的高地或地下地质结构。
流域: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的积水区。
26、流域宽度与河网密度的概念?答:流域宽度是指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的比值。
即B=F/L式中,B为流域宽度(Km);F为流域面积(Km2);L为流域长度(Km)。
河网密度是指流域中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
即D=∑L/F式中,∑L为干支流总长度(Km);F为流域面积(Km2)。
29、喀斯特(Karst)作用及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答: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与可溶岩相互作用(溶蚀、侵蚀、搬运、沉积)及其形成的地质现象(包括地表和地下地质现象)。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30、喀斯特发生的基本条件及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分带性?答:基本条件。
1. 岩石的可溶性2. 岩石的透水性3. 水的溶蚀性4. 水的流动性。
分带性。
①包气带: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形成极深的落水洞;②浅饱水带:以水平流动为主,常发育水平溶洞和暗河;③过渡带:地下水位随季节升降;④承压水带:地下水活动受地质构造控制,可发生深部喀斯特。
31、喀斯特地貌类型?答: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石沟2、喀斯特漏斗3、落水洞4、溶蚀洼地5、喀斯特盆地和喀斯特平原6、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与地下河2、暗湖32、喀斯特地区的水文特征?答:1. 地表河网密度小 2. 地下径流往往大于地表径流 3. 易产生流域的非闭合现象4. 地下径流的非均匀性。
33、为什么一个地区有多层溶洞发育?答:1. 不同岩性的交接面附近最容易发育多层溶洞 2. 与地下水的运动有关A垂直方向上的多层发为地壳间歇性上升的产物B邻近河谷作为侵蚀基准面,其下岩溶现象微弱C 在平面上,岩溶区的主河流作为排泄区,此河流两岸岩溶发育,远离河流渐弱。
3. 岩溶在地表较发育,向下随深度增加发育程度减弱。
34、冰川的形成过程?答:冰川的形成可简洁的表示为(原生沉积变质冰——动力变质冰)积雪(降雪)——粒雪——冻结成冰——冰川35、冰川的运动特点?答: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不一致,从雪粒盆出口到冰舌上部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