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一、名词解释1. 天文单位,2.光年,3.地球扁率,4.恒星日,5.太阳日,6.恒星年,7.回归年,8.黄赤交角,9.太阳高度角二、问答题1.简述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2.简述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3.简述地球的大小参数及其意义4.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5.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6.简述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7.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具有哪几个共同特征?a.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b.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都不大c.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d.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比较接近;e.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第二章地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矿石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石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沉积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节理断层火山喷发地震地壳的相对年龄地壳的绝对年龄二、问答题1、试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
2、大陆地壳是由什么岩层组成的?大洋地壳由什么岩石组成?给出大陆地壳的大约厚度。
3、地质年代表中应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4、什么叫构造运动?什么叫地质构造?简述两者的关系。
5、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6、试说明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7、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8、简述火山喷发的基本形式和全球主要火山带9、简述世界上主要地震带。
根据中国地块在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推测中国地震带的可能分布。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一、名词解释1.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2.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4.地面总辐射: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与经大气反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之和5.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所释放的辐射能。
其中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6. 气温直减率:每升高单位高度(100m)的气温变化值(℃/100m)7. 气温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8.辐射逆温:近地面层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9.平流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所形成的逆温层10.水气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11.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12.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 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3.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14.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空气温度迅速降低,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
15.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较冷的地表,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而造成空气本身冷却16.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向外散放热量而冷却17.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时,使得高温气团温度降低的现象18.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19.平流雾: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20.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21.锋面雾: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而达到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的雾22.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23.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挡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24.锋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沿交界面上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便产生云雨25.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26.降水距平数:当年(或月)降水量与多年(或年内各月)平均降水量的差值27.降水变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28. 水平气压梯度力:当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29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30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31热成风: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32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33.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显著改变的现象,一般地风向的改变角度达180度34. 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35. 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
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36.气团: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的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团。
37.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38.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39.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40.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1.天气:是指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通常由气象要素来表征二、问答题1.按照大气温度和运动情况,可将大气圈分为哪几层?2.简述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3.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4.简述大气降温的主要4种类型5.简述从雨滴到形成降水所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6.简述云滴增长主要有两个过程。
7. 绘图说明热成风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8. 绘图说明经向三圈环流的形成9.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雾?10、青藏高原对气候有何影响?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对周围气候有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冬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而是一个冷源,使大陆上蒙古高压势力得于加强;夏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是热源,使得印度低压势力得于加强,即对西南季风有加强作用。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和分支作用十分明显。
屏障作用:冬季,从西伯利亚入侵我国的寒潮,使我国热带、副热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青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为低;夏季,阻挡西南气流北上,使位于高原以北的我国新疆、青海气候干旱,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河流域湿润多雨。
分支作用:冬季,西风气流受到高原的阻挡被迫分去,分别沿高原绕行,于是,在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而在西南侧为冷平流。
绕过高原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11.简述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12.绘图说明山谷风的形成。
13.简述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基本特征。
14.什么在对流层顶,低纬的温度低于高纬的?15.海洋在大气形成中起什么作用?16.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 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4)就生态系统而言, 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森林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5)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
6)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1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现象上有何差异?它们的气候特征如何?东亚季风: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亚洲东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大,冬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
南亚季风: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的冬季风,但由于亚洲南部远离高压中心,并且有青藏高原阻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陆海间热力差异小,气压梯度力小,故冬季风尽管干燥,但势力比东亚的冬季风弱;夏季,南亚位于赤道低压内,从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东南信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为西南季风,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南亚夏季风来得急,势力比东亚夏季风强,气候特征炎潮湿多雨。
18.试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一、名词解释1.水分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
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2.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3.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4.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5.河流的比降:单位河长的落差6.过水断面:某一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所包围的面积7.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
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9. 径流总量:在一特定时间内通过河流测流断面的总水量。
10.径流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
11.径流深度: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之比。
12.径流系数: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 与同期降水量x 之比。
13.湖泊:地面洼地积水所形成较为宽广的水域14.湖水的定振波:全部湖水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重心而摆动的现象15.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