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家办学我们现实论文

教育家办学我们现实论文

关于教育家办学与我们的现实初探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说:“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一流的教育家。

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又特别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倡导教育家办学。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教育家办学与我们”这一命题的思考、理解。

一、对“教育家”这一名词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了“教育家”的三个必备条件,即:“第一,教育家应懂得中外教育史,同时明确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着力点;第二,教育家必须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或办学经历。

如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第三,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与观点,并在国内或国外的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可以对“教育家”作如下解读。

1、教育家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教育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从事教育的人,不与教育打交道,不熟悉教育事业,不懂得教育规律,他无论如何是成不了教育家的,甚至可能连一个合格的教育者都算不
上。

就算他对教育侃侃而谈,也只会是一个门外汉。

如果没有置身教育,他对教育是没有发言权的。

2、教育家应该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众所周知,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工作的重要保证。

教育尤其如此,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对人的教育必须慎之又慎。

一个学生,对老师而言可能就是一个学生而已,但对他的父母而言就是一切,对学生本人来说就是一生。

因此,没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是不能从事教育的,更不可能成为大家公认的教育家。

3、教育家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此,只有发自内心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不嫌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并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且始终如一,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

4、教育家应该是一个有正确思想的人。

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

只有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

历史上,“教育家”往往出自那些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具有远大理想与社会责任感,洞察力强的人。

如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主见,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教育家的。

这也是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久负盛名的一个原因。

5、教育家应该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

目标是理想,目标是方向,目标也是动力。

人若无目标,犹如大海中的航船终会迷失方向
而不知所去。

只有在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不断思考,目标明确,并为之奋斗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6、教育家应该是一个有良好韧性的人。

理想与目标确立后,那么只有执着追求,并且付之行动,才能彰显其价值与意义。

再好的想法,如果不去实践,不去努力,那么一切的一切充其量只会是空想与幻想,其根本毫无意义。

7、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是一个生活平常,但思想出色,行动果敢,坚持不懈,并且愿意为教育理想奉献一生的人。

现实中,很多教育家式的校长具有高尚的人格、紧跟时代的创新、卓越的办学成就,他们就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二、教育家办学的现实困惑
当前,我们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无论是有形的投入,还是无形的投入。

贫困地区受制于经济条件,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则受制于思想认识。

人们常常高喊重视教育,要科教兴国,但不少地方政府却将许多资金投入到形象工程建设之中,很少建设几所像样的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学校。

在政府急需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特别鼓励教育家办学,要相应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逐步地在发展中解决教育的诸多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育本身的思考上,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教育家的微薄努力上。

中国教育只有在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独特的社会现状、转型时期的特殊环境等状况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纵观当前教
育办学的环境,以及我们沿袭的传统,我们不难发现教育本身被赋予的自主性就不够。

时代呼唤教育家办学,但是现实中又不需要教育家,现行的教育运转体制似乎不利于产生教育家;相关政策也不利于产生、培养教育家;当前教育中使用的策略与方法也不利于产生教育家。

这些严峻的社会现实,都给教育家办学带来了巨大挑战。

1、教育行政化愈演愈烈。

长期以来,教育问题总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学校演变为行政部门的附庸,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务,从校长的任免、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编写,甚至招生人数的确定、学籍的管理等事情,皆由政府部门全权决定。

教育部办大学,教育局办中小学的格局业已形成。

学校自身也走上了行政化的轨道。

2、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等让政府一些领导迷失了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教育财政投入占gdp 的比重,长期达不到规定的4%,这就造成一方面体制的垄断,另一方面投入的长期短缺。

随着市场化大潮的兴起,学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攀层次、上水平,也为了维护或扩大集体私利,教育在很多时候演变为实实在在的牟利工具。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让教育家办学陷入两难的境地。

政府及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成为目前维持应试教育充分理由,唯考试、分数是举,仿佛成为我国剩下的最公平的制度,并且上升成为了全民共识。

教育行政部门不愿意改,不想放弃权力;校长、教师不愿意改,因为对应试教育已经驾轻就熟;家长、民众不愿意改,担心最
后公平的丧失。

最后,教育演变成为考试工具。

三、我们要力争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
1.时代呼唤“教育家精神”。

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优秀的学校文化急需教育家办学,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大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去建设。

最近几年,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出要“教育家”办学,已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办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

一流的教育需要教育家们用深厚的教育家精神去成就学生,成就教师,也成就自己。

2.“懂得教育”是教育家最核心的标准。

关于教育家,温总理提出三条标准: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终身从事教育。

当今,我们不乏热爱教育并终身从事教育的人,但严重缺乏“懂得教育”的人。

而“懂得教育”则是教育家标准中最核心的部分。

懂得教育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按青少年成长规律从事教育。

懂得教育就要研究教育、理解教育、掌握教育、创造教育、实践教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实践,应用于教书、育人,并有卓越的成效,这样的实践者,才称得上是教育家。

3.“教育家精神”的解读。

教育家及其精神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它有共同的特质。

(1)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满腔的热情,深沉的爱。

概括表述就是我们今后应该办负责的教育,办对学生终身受益,向人民负
责的教育,办向民族、对祖国未来负责的教育,办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

对教育事业终身充满着饱满的激情,把自己的价值追求寄于教育、寄于对学生深切的爱。

当前,特别强调的是,要把坚持素质教育当作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来衡量。

(2)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创新的意识,开拓的勇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具有定力和耐力,需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需要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的作出终生而不懈的努力。

不为任何名利而引诱,这种执着追求,坚定的信念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难能可贵。

(3)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

教育事业是事关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教育者必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一切。

伟大的教育家都有一个很有力的“气场”,进入这个气场的人都会受其感染和内化。

“大气”往往被视为博大胸襟和开阔视野,“大气”才能思想自由,兼容并重,“大气”才能铸就宽容、民主、独立之精神,做大事,才能成大气。

大气的教育首先来自于教育者的理想,胸怀、远见、良知、勇气、智慧,没有教育者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远见,就不可能对未来教育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就不可能具有变革、创新教育的魄力。

(4)对“教育家精神”的追求是全体老师的奋斗目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你也许不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但不能没有对教育家精神的追求。

在今天这个教育家匮乏、呼唤教育家、需要教育家、造就教育家的时代,在短时间内,我们可能还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的教育家来办学,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出成千上万个具备教育家精神的老师和校长来办学、执教。

营造、培育优秀的学校文化,就是营造、培育一种有利于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成长和发育的环境、氛围和舞台。

我们希望全体教师都能把对“教育家精神”的追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