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行政决策【圣才出品】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行政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行政决策
一、概念题
1.行政决策
答: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由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运行的特殊性,行政决策与一般决策有所不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

行政决策是行政权力的运用,其主体必然会与行政权力有关。

只有具有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才能有权力做出行政决策。

②行政决策的内容是公共行政事务。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或公共服务部门,其决策内容离不开“公共”二字,或者是有关公共管理的内容,或者是有关公共服务的内容。

③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政府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机构,其决策准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

2.经验决策
答: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凭经验制定决策的活动与过程,或者说凭经验进行决策。

经验决策是相对于现代科学决策而言的。

经验决策产生于蒙昧时代,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按照美国决策理论家西蒙的观点,经验决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凭习惯决策时期。

第二个时期被称之为标准操作规程时期。

第三个时期称之为决策组织专门化时期。

3.科学决策
答:科学决策是指运用科学技术方法进行决策分析、制定决策方案的活动与过程。

科学
手段的运用使现代决策呈现出决策分析方法数学化、模型化和分析手段计算机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决策的数学化,就是应用现代数学方法来解决决策问题。

所谓模型化,是指建立决策模型,即把变量之间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关系式把两者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求模型的数学解来选择合理方案。

所谓决策分析手段的电子计算机化是指在决策时应用电子计算机作为逻辑计算工具进行解题和作为信息处理工具进行信息处理。

通过这些科学技术的运用,科学决策方法成为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决策方法。

4.战略决策
答:战略决策是指那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带方向性的、与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发展远景有关的重大决策。

一般说来,战略决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重要性。

战略决策所处理的往往是一些重大的问题。

②指导性。

战略决策往往对政府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一些涉及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决策。

③全面性和长期性。

战略决策的影响范围广泛和深远,战略决策往往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方行政管理的全局,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

5.战术决策
答:战术决策是指为解决某一具体管理问题或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

战术决策是在战略决策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决策的落实。

一般说来,战术决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常规性。

所处理的往往是一些日常的管理问题,如上面提到的政府办公室某个人员调动的问题;
②具体性。

往往只是涉及政府的某项具体工作;
③局部性和短期性。

所影响的范围小,而且往往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期的。

6.单项决策
答:单项决策,又称静态决策,是指有关解决某个时期重大问题、提出总任务的决策以及解决有关某个时点状态存在问题的决策的总和。

由于这类决策往往是一次性的,因此有人又将这类决策称为一次性决策。

在这类决策中,既包括战略性决策,又包括战术性决策。

7.序贯决策
答:序贯决策,又称动态决策,是指由一系列前后相关、相互影响的决策构成的决策组合。

序贯决策是由一系列单项决策构成的。

在序贯决策中,前后项决策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即前一项决策是后一项决策的准备和基础,后一项决策是前一项决策的继续和完成。

这些决策往往是一连串相互关联的决策,前一步与后一步,即前一项决策与后一项决策都伴随着时间先后的动态变化,所以又叫做动态决策。

8.程序化决策
答: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问题重复出现,其系统结构及产生规律可以被决策者掌握的决策,又称为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

由于这类问题出现多次,决策者在过去对其已有过反复处理的经验,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系统结构及产生规律,可以据此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作为解决的办法。

每当这类问题出现时,就依照例行程序来解决。

9.确定型决策
答: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问题只受一种客观状态的影响,各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结果可以确定的决策。

由于这类决策问题只受一种客观状态的影响,针对其解决可以提出各种具有确定结果的方案,每一个方案都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因而决策时可通过直接比较各方案的结果进行抉择。

10.风险型决策
答: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问题受多种客观状态的影响,不论采用何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都会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的形成包括五个条件:①存在着决策人所企图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②存在着决策人可以选择的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③存在着不以决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两种以上的客观状态;④各种客观状态下的损益值是决策者可以把握的,如投资决策中不同方案在某一状态(市场销售良好)出现时的预期收益值是可以测算的;⑤未来将出现哪种客观状态,决策人不能肯定,但其出现的概率,决策人大致地可以预先估计出来。

11.非程序化决策
答: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不能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非常规决策或非重复性决策。

对于非重复性出现的问题,解决由于以往没有经验可资依据,不可能有一套例行的程序作为解决的办法,因而其决策是非程序化的。

非程序化不仅指最后批准举动德非程序化,而是制定决策的整个过程,包括收集、处理信息和制定方案等活动,都具有非程序化的特点。

12.不确定型决策
答: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面临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有多种,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也无法作出主观的分析和估计的决策。

由于与决策问题相关的客观状态变化的不可预测性,必然会加大决策的难度。

对于这类问题决策者不但无法把握确定的结果,而且连决策风险的大小也难以把握。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反馈上。

常用处理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有:悲观法(小中取大准则)、乐观法(大中取大准则)、折中法(乐观系数准则)、最小遗憾法(大中取小准则)、平均法等。

13.行政决策体制
答:行政决策体制是指关于行政决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职权关系的制度,是指行政决策的各个子系统,即决策枢纽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的组成、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科学化的行政决策离不开合理的、科学的决策体制。

同时,合理的、科学的决策体制也为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制度化机制。

在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中,除了行政决策的枢纽系统外,还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和咨询系统,特别是咨询系统,实际上为行政权力集团以外的人员参与行政决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化途径。

14.理性决策模型
答:理性决策模型,也称科学决策模型,是指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谋求在决策中选择最优方案的决策过程分析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把决策过程分为六个步骤:①发现问题;
②提出目标;③设计方案;④预测后果;⑤分析比较;⑥选择最优方案。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问题、决策目标、决策标准以及外界影响因素都是明确可知的,作为决策者的人始终是理性的,每一步活动都是理性活动。

决策者在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取其中一个预测结果与目标最为一致的方案作为决策的最佳方案。

从理想的角度而言,理性决策模型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学化的模型。

但是现实中,决策活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实际的决策活动很难严格地遵从这一模型。

15.渐进决策模型
答:渐进决策模型是指以维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将整个决策过程视为对现有政策的渐进调整过程的分析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决策过程的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通过对现有政策的不断完善达成最终的决策目标;决策者只需以现有政策为基础,通过与新方
案的对比对现有政策进行小规模或大规模的调整,无需调查与评估全面的政策方案,只着重于那些与现存的政策具有渐进差异的政策方案,对每个政策方案也只评估几个很可能产生的并且很重要的后果。

16.团体决策模型
答:团体决策理论模型是指将决策过程视为利益集团围绕着利益的争夺而相互冲突和斗争的政治过程的理论模型。

这一模型强调利益集团在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为决策的形成往往不是某个决策者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的决策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权威性分配,如果一个利益集团在社会中乃至在决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那么其在这种价值分配中则占有更多的份额,反之则占有更少的份额。

因此决策的形成往往不是某个决策者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精英决策模型
答:精英决策理论模型是指将决策过程视为利益集团的精英代表与政府的统治精英共同商讨制定政策的分析模型。

这一理论模型认为社会实际上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利益集团也是通过少数精英代表来参与政府决策过程的;与政府中的统治精英一道共同制定重大决策,并由行政官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精英才是真正的决策制定者,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

18.行政决策枢纽系统
答:行政决策枢纽系统,也称行政决策中心,是指在整个行政决策体制中领导、组织整个决策活动和最终从事抉择方案的领导核心系统。

行政决策枢纽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