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行政行为与法制行政—依法行政)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行政行为与法制行政—依法行政)

第十三章依法行政[视频讲解]
13.1 本章要点
■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
■依法行政的历史变迁
■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
■我国依法行政的思考
13.2 重难点导学
一、依法行政的历史变迁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

依法行政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依法行政的缘起
[1]代表国家:英国
马克思:“资本主义最初的过程总是发生在英国;英国是资产阶级世界的缔造者”。

[2]根本原因
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3]历程
资本原始积累——产业革命——克伦威尔护国主政权——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光
荣革命——《权利法案》虚君制度。

[4]洛克的三权分立
每个国家都有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三种权力。

但三权并不是平等并列的,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行政权和联盟权同属立法权,处于隶属和辅助的地位,因为立法权经过公众的选举、受公众的委托,因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即使如此,立法权未经本人的同意,也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

[5]依法行政的释义内涵狭小
一切政府公共行政行为,都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

其基本的思想是,要对以国王为主导的政府及其行为实施严格的限制,以防止专制重来、自由受限、财产受损。

2.依法行政的形成
[1]范围
美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国家体系。

[2]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完全控制国家权力之后保障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需求。

[3]三权分立
资产阶级此时有两个方面并存的目标:第一,在整体上保障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此,国家政权机关必须法统原则明确、统一,实践坚强有力、极具效率,同时具有公正的社会形象;第二,在局部上保护财产私有者的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此,必须分权并实行权力间的平衡,且冠之以全民的名义。

这样,维持三权分立的政治权力格局以保护不同的特殊利益,同时在三权格局中重心转移,变议会至上为适当突出行政权力成为合理的选择。

[美国是典型案例]
[4]依法行政的释义宽泛化
凡行政机关限制人民的权利或使人民承担义务时,必须有法律的依据,此外可由行政机关自由决定,即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保留”。

3.依法行政的发展
[1]代表国家
英国《议会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法国[戴高乐宪法]。

[2]根本原因
垄断资产阶级主导政治权力的欲望;法的规范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的情况。

[3]依法行政的释义空前宽泛
只要不违反法律范围,行政机关就可以自由决定,而不是行政机关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法律的依据。

由此形成了内涵最为广大、外延最为狭小的依法行政的新概念。

依此概念,依法行政实际上只具有了“消极的界限”。

4.依法行政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变迁特点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重视立法、强调立法高于一切,向重视行政、突出行政职能地位转变的历史过程;
[2]资本主义国家依法行政释义的宽泛化,是在三百余年法制[治]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国家现象;
[3]行政权力的扩展受到了三权分立国家权力体系中其他国家权力主体的制衡,使行政权力不可能恣意妄为。

表现为:
①立法机关通过法律的间接制衡;
②立法、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违法审查[水门事件];
③公众的直接制约[丹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二、依法行政的理论基础
1.依法行政的思想源流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雨果·格劳秀斯、巴鲁斯·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

[1]自然法理论
自然法理论是近代人权理论的基础,自然法认为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2]契约论
契约论是在自然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为了消除自然法统治下的自然状态存在的一些缺点,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公民社会即国家。

2.依法行政的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的经济原理和市场经济的实践是依法行政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的和根本的信条。

[洛克“财富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特性与依法行政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财产私有制
它是资本主义的基石,人民以此为基础,要求规范和限制政府的行为,即依法行政,防止发生危及私有财产制度的侵权行为;
[2]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残酷,导致不正当竞争,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这就需要国家社会职能层面的依法行政,维护市场竞争的公正性。

[3]管理理性化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规范、约束、制裁企业和个人的各类法律、法规、法令确切严谨,
要求政府以理性的态度而不是感性意识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即依法行政。

3.依法行政的法政基础
资产阶级的权力分立和制衡学说及其实践是依法行政的法政基础。

三、依法行政的制度机制
1.公共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的源流
[1]亚里士多德的“政体三要素”说
权力分立和制衡的思想源于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时代的亚里士多德。

[2]波里比阿的古典分权制衡学说
希腊思想家波里比阿结合罗马国家制度的实践,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学说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洛克的分权论
洛克提出近代意义上分权论。

[4]孟德斯鸠完整的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真正提出完全意义上的三权分立学说并强调其间相互制衡关系。

2.行政权力的特性[依法行政的原因]
在三权之中之所以要突出对行政权的限制,强调依法行政,除了历史上反对封建王权的特殊需要以外,是与行政权即狭义的政府的功能和特性分不开的。

行政权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1]在与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行政机关是最直接的、最经常的、最广泛的、最具体的。

根据一体两面说,公民受到行政部门侵权的可能性也最大。

[2]在组织构成和决策程序上,行政首脑的权限最大。

[3]在实际生活中而不是法理上,随事而走的行政权在潜能和势能上是最强大的。

[4]法律的规定总是原则的、有限的,适用也经常是模糊的、有争议的,这就为行政权自行其是提供了极大的客观空间和极大的主观可能性。

3.公共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原因
公共权力分立、制衡制度原因在于权力的分立制衡从客观上体现了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种种社会关系,对于缓和、抑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起到了积极、难以替代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公共权力分立、制衡在社会形象上体现民主、正义和公平;
[2]公共权力分立、制衡在阶级实质上体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和根本利益,同时兼顾了不同派别或集团的特殊利益需求,为本阶级共同拥护;
[3]公共权力分立、制衡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4.依法行政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要
[1]在经济基础上,依法行政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诸要素相吻合;
[2]在政治理念上,依法行政与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点和主张相吻合;
[3]在国家政治体制上,依法行政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及制衡制度相吻合。

四、我国依法行政的思考
我国政府之于社会经济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具有“全能”的特征,政府介入、干预、调控社会经济的范围、程序、方式、频率、权威性等,是西方国家政府不可比拟的。

加之我国虽有源远流长的法制思想史,却无根深蒂固的法制制度史的历史特征,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依法行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及时、全面、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避免恩格斯所说现象的出现及严重化,乃是一个值得深思、刻不容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