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受到宗教界的强烈谴责
15
1930年,获得“歌德文学奖”。发表晚期代表著作 之一《文明及其缺憾》,揭露了人类社会的许多 弊端,指出了必须完善和改造之处。 1931年,他的故乡为庆祝他的七十五寿辰,以他 的名字命名他出生的那条街道, 1936年,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他八十寿辰举行庆祝 活动。同年他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 1932年,晚期代表著作《精神分析新论》发表, 使他早期和中期的一些思想得到刷新。
1882年10月,由于经济原因,离开了生物学研究室,由 基础理论研究转向临床医学,在维也纳总医院作研习生。 1883年5月,在梅纳特精神医学教室服务,升为初级医师。 1884年7月升为神经科医长。
7
1885年秋, 留学巴黎,进入当时有神经精神科学家圣地 之称的精神医院沙尔彼特里哀尔,师从沙可(法国著名神 经精神科学家),专门研究歇斯底里。 1886年2月,从巴黎回国。4月在维也纳私人开业行医。 赚了一些钱。后来玛莎又继承了两份遗产,9月结婚。共 9 有六个孩子,三儿三女,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Anna Freud)后来也成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 在医院工作结束的时候,被授予一笔数目不大的奖学金, 用以去巴黎旅行,并到萨尔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神经病学家 让•马丁•沙可学习。
17
弗洛伊德的理论背景
[美]心理学家波林:“即使弗洛伊德死在摇篮 里,时代也会造出另一个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禁欲 主义的时代,在资本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人们却处于性压抑的环境中,因而产生了很多 的精神疾病。弗洛伊德总结了一系列精神疾病 的病例,他的性理论是在这样的社会需要之下 逐渐形成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而 提出来的。
9
弗洛伊德通过治疗大量的病人的临床实践,发 现病人被压抑的记忆中,有许多是与性的问题 有关的。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弗洛伊德与布劳尔合著 《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一书时,弗洛伊德已确信, 性欲在神经官能症中起支配作用。
10
梦的分析
1886年,为少女杜拉作分析治疗中,分析过梦。 1895年7月24日,首次系统地分析梦。
22
埃里克·洪伯格尔 埃里克森 埃里克 洪伯格尔·埃里克森 洪伯格尔
E. 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79) ~
2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平
1902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亲为丹麦籍。生后不久父 母离异,母亲改嫁给一位犹太儿童医生。从此小埃里克森 由继父抚养,改姓洪伯格尔。 青年时代不喜欢正式的学术氛围,没有上大学,成为流浪 艺术家,在这段时间他曾为自己的同一性而苦恼。 1927年,发现自己的兴趣,追随安娜·弗洛伊德研究精神 分析学。成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医生,成为当代精神分析 自我心理学的最知名人物。 1933年,结婚后移居美国 1933~1939年,作为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医生在美国波士 顿开业,并初次在哈佛、耶鲁等医学院和人类关系研究所 任职,研究自我发展问题。 24
认为死本能外向化时,会引起攻击性冲动,给人类带来痛苦。
14
1885年,在维也纳大学当临时聘任讲师 1920年,成为正式教授 1923年,患了口腔癌。他最后16年同癌魔作斗争, 动了33次手术。 1925年,《抑制、症状和焦虑》,阐述了焦虑和 恐惧的性质及来源; 1927年,《幻觉的未来》,认为单靠愿望和恐惧 的心理动机就足以形成宗教的信仰,尤其是对上 帝和永恒的信仰。
11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
被认为是1本巨著 不仅论述了过去的探讨者感到一筹莫展的梦境生 活问题以及形成梦的种种复杂机制,而且还讨论 了深度心理,既无意识的结构和作用方式。
从本质上说:无意识的内容起源于幼儿时代。他坚持认 为,幼儿深度心理的活动是双亲的性的动机和敌对动机 驱使的。典型例子-俄狄浦斯情结
5
1876年,进入鲁克教授主持的生物学研究室做研究生,结 识了奥地利生理学家、精神病医生约瑟·布劳尔,开始迈 出了研究精神疾病的第一步。 1880年12月,与第一个合作者布劳尔开始治疗安娜。安 娜患有严重的歇斯底里症:瘫痪,记忆缺失,精神颓废, 厌恶感以及视觉和言语紊乱。发现在催眠的情况下,她记 忆起一些似乎能引起某些症状的特殊经验。并且在催眠状 态下,只要谈起有关经验,就好象能够解除了这些症状。
弗洛伊德人类心理发展阶段划分
阶段
口腔期 (0-1) 肛门期 (1-3) 生殖器崇拜 期(3-6) 潜伏期 (6-12) 生殖期(青 春发动期)
性中心部位
嘴 肛门 性器官 无 生殖器
关键任务
固着
强迫性吃东西、 吃奶、吸吮手指 说话、吸烟、喝 等 酒等 固执、冲动、占 有 同性恋、自恋、 恋母、恋父情结 自大 上厕所 聚焦于社会关系 亲密关系形成 独立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等。
25
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论
《儿童期与社会》:提出“人的八个阶段”以及 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建立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简称心理社会论。
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既连续又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由于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 形成两极,靠近成功的一段,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 成功的一端,形成消极的品质。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
反对行为主义 反对弗洛伊德
发生认识理论:皮亚杰
2
精神分析理论
古典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学说):
弗洛伊德
新弗洛伊德主义:
埃里克森
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1856-1939) )
•奥地利的精神病
20
本我 内容 支配 潜意识、原 始、本能 快乐原则
自我 “意识” 现实原则 良心
超我 自我理想
是非标准、道德标准 超我的惩 罚性、消 极性、批 判性部份 抽象的, 由雄心、 理想构成
冲动类 型 情感、欲望 理性、现实
非理性、非 以现实和理 初级思 是非、理想、伦理、道 逻辑、幻想, 性方法为基 维过程 德等 与现实脱节 础解决问题 目的 争取最大快 帮助本我获 使人按照文化教育、宗 乐最小痛苦 快乐的满足 教要求、道德标准行动 作用时 年龄越小作 具有一定的 间 用越大 年龄 年龄较大,代表道德标 21 准和人类生活高级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恐惧症和战场精神病增加, 精神分析学说在欧美的威信提高。 1919,《在快乐原则之外》(《超越唯乐原则》)
此前,他认为心理的主导原则是快乐-痛苦原则;以及 由此派生的现实原则。 这时他又提出“强迫-重复原则”(repetitioncompulsion)。提出人存在着死亡本能和生存本能的两 种力量。人具有恢复早期状态的倾向,意味着存在一 种使生命变为无生命物体的倾向,即“死本能”。
自此,已完全放弃催眠疗法,改用自由联想。
1896年,四十岁,开始使用“精神分析”术语。 1897年,开始了自我分析工作,从而发现梦常常包含着某 些病症障碍的根本原因和重要线索。每天早晨醒来,他都 记录昨夜梦的内容,然后进行自由联想。 1900年弗洛伊德写成他的奠基性著作《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立的标志。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
26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理论
年龄( 阶段 年龄(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0-1 1-3 3-6 6-12 12-18 18-25 25-50 对立品质 信任-不信任 自主行动-羞怯怀疑 自动自发-退缩愧疚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自我统合-角色混乱 友爱亲密-孤僻疏离 精力充沛-颓废迟滞 主要任务 满足生理需要,体验希望的实现 学习独立行动,体验意志的实现 获得主动、克服内疚,体验目的实现 获得勤奋、克服自卑,体验能力实现 建立同一感防止混乱,体验忠诚实现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体验爱情实现 兴趣扩展到下一代,缺乏这种体验人 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 自己的天地中,只一心关注自己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体验人生意义
18
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思想
主要对病态人格进行研究。 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 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19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 弗洛伊德本我
意识:与感知相连 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 动 潜意识:包括本能、欲 望,与社会道德、风俗 习惯、法律不相容 构成了人类行为背后的 内驱力
学医生和心理学家
•心理学领域精神
分析学的创始人
4
生平
1856年5月6日,出生在现属捷克斯洛伐克摩拉维亚的小 都市——弗赖堡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产阶级家庭)。 三岁时,据他自己说,在迁居的路途中,因看到火车中的 瓦斯灯光联想起人的灵魂,导致心理障碍,患上了神经衰 弱。直到成年,才用自我分析治愈。 四岁时,又随父母迁往维也纳,其后大半生都是在那里度 过。早年生活贫困,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深得母亲 的宠爱,以家庭骄子自居。养成了他自信和自负的性格。 1873年,十七岁,以最优的成绩和荣誉毕业于古典中学。 毕业前夕,听卡尔·布鲁尔教授讲授歌德的论文《关于自 然的演讲》,决心专攻医学,在一个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 下,考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系
弗洛伊德把它作为精神分析的开端。这一病例收入到布劳尔与弗 洛伊德合著的《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中。
6
1881年,二十五岁,获得医学学位。 1882年4月,邂逅了犹太籍姑娘玛莎·柏内斯,一见钟情, 六月份即定婚,直到1886年9月13日结婚。婚后,夫妻恩 爱。
弗洛伊德是一个严肃的学者,他之所以热衷于性本能理论,是由 于他从科学的立场出发发现了他那个时代性本能与精神病之间的 联系
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对幼儿心理的内在性质作了阐述,他引起 了世人的震惊和反感。
12
1913年-弗洛伊德早期和晚期思想的分界线 年 弗洛伊德早期和晚期思想的分界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