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一)安娜·弗洛依德、、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霍妮、弗洛姆社会文化学论弗洛依德:古典精神分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科胡特:自体心理学沙利文人际关系论米切尔:主体间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发展脉络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出生于犹太籍的商人家庭。
•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2-1885年从事脑解剖学研究。
•1886-1938年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先用催眠术,后改用宣泄法治疗精神病人。
1892年创立精神分析(自由联想法),1990年出版《梦的分析》,精神分析学正式形成。
传略•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源自于1884年他与布洛伊的合作。
•布洛伊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医生。
当初,人们认为歇斯底里症是女性特有的紊乱症,他们采用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称为“宣泄法”(talking out)。
•安娜的案例•布洛伊曾采用宣泄法治疗一个名为安娜的21岁女病人。
她因受到激励表达出其感情和情绪,一些病状随之暂时或永久性消失。
•安娜病情后,布洛伊在此后一年几乎每天都花几个小时去探望她。
由于移情的作用,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致使布洛伊的婚姻也受到威胁。
于是他决定停止对安娜的治疗,致使安娜受到刺激而突然暴发歇斯底里分娩症。
•布洛伊携妻离开维也纳,安娜的治疗交由弗洛伊德。
•1885年,弗洛伊德赴法国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治疗法。
目赌了催眠的治疗效果。
• A. 从沙可处认识到,把歇斯底里症作为心理失调来治疗而非器官失调来治疗是可能的。
• B. 弗洛伊德曾听沙可断言,他的一位患者的障碍有着重要的“性”的原因。
•受沙可启发,使弗洛伊德茅塞顿开,并逐步相信神经官能症等障碍是性的发展不当导致的。
回维也纳后,弗洛伊德尝试了一段时间催眠术,但效果不佳,因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接受催眠。
一、无意识理论无意识或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和内容,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感知、觉察的心理部分,无意识则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是被压抑或排除在意识阈限之下的,也称潜意识。
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就是在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
•梦的解释•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徊的道路。
通过梦境的解释,可以发现神经症患者最终被压抑的欲望。
•梦通过其特有的工作方式:凝缩、换位、戏剧化和润饰,表现了非本来面目的欲望,即显梦。
通过对梦的分析和解释,由显相寻示其隐义。
希区柯克的电影《爱德华大夫》中,就有借助梦的分析揭示潜意识心理活动的内容。
•梦的动作机制主要有四种:•(1) 凝缩——几种稳义以一种象征出现,如一盏灯象征性着做梦人曾居住过的房子和家具;•(2) 移置——把不愿接受的观点移置为乐意接受的思想;•(3) 戏剧化——将欲望表现为具体形象,如在梦中与一异性调情;•(4) 润饰——醒后把错乱的梦境加以条理化,使之更能掩饰真相。
二、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在潜意识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其人格学说,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人格结构部分。
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
•自我是意识的人格结构部分,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动,对本我进行压抑和控制。
•超我是一般所说的良心,即由外部要求内化而成的内部规则。
弗洛伊德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三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就会产生神经症。
三、人格动力•弗洛伊德把人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该系统的能量源泉均来自于本能。
本能总是寻求立即解除紧张,求得满足,求得快乐。
但现实世界,不可能让本能立即获得满足,因而便产生了焦虑。
•人格动力过程的核心概念就是本能和焦虑。
•生的本能——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死的本能——则体现着恨和破坏的力量。
•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死的本能向外侵犯受到挫折的时候,往往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
•死本能的活动范围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也包括自我谴责、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对权威的反抗等。
焦虑论(anxiety theory)•焦虑是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与恐惧相比,焦虑的原因较为模糊。
•根据对自我造成威胁的根源来自外界环境、本我和超我三种情形,焦虑分为:•现实焦虑: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神经性焦虑: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时所引起的焦虑。
•道德焦虑:个人良心上的不安。
对焦虑的防卫机制(defense mechanism)•压抑(repression)——自我把意识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情感和记忆抑制到潜意识中。
•投射(projection)——自我把不能接受的或不好的欲望、冲动和意念归咎于别人。
•内向投射(introjection)——将指向外界的敌视、攻击、伤害等冲动和情感,转而指向自己。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把某种不容许的冲动、欲念潜意识地转化成强烈的相反形式。
对焦虑的防卫机制(续)(defense mechanism)•升华(sublimation)——将本能的欲望冲动转化到被社会所赞许的目标和对象上去。
•认同(identification)——自我与某一对象潜意识地视为等同,以解脱自我焦虑。
•合理化或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用一种自我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对焦虑的防卫机制(续)(defense mechanism)•解脱(undoing)——用一种象征性的事物或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固着(fixation)——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习惯反应的刻板化。
•退行(regression)——心理发展因受到挫折而重新倒退到较为原始的水平。
三、人格发展•性心理发展是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按照力比多投射的身体部位,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1)口腔期(the oral stage,0-18个月)•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
•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
•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的影响。
•(2)肛门期(the anal stage,18个月-36个月)•随着成熟,婴儿获得了依照自己的意愿大小便的能力。
按自己的意志大小便是满足婴儿性本能的最主要的方式。
•成人对婴儿进行大小便训练,要求婴儿在找到适当的场所之前必须忍住排泄的欲望,这与婴儿的本能产生了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母亲在训练婴儿大小便时的情绪气氛对其未来人格发展影响重大。
过分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形成顽固、吝啬的性格;而过于宽松又可能形成浪费的习性。
•(3)性器期(the phallic stage,3~6岁)•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性器官成为全身最敏感的部位,儿童常以抚摸性器官获得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此时儿童会产生想与异性父母有性爱关系的欲望,即所谓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
在正常发展情况下,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吸取他们的行为、态度和特质进而发展出相应性别角色而获得解决。
•(4)潜伏期(the latency stage,6~11岁)•此阶段儿童的性本能是相当安静的,有关性的和侵犯的幻想大部分都潜伏起来,埋藏在无意识当中。
•性器期时性的创伤已被遗忘,一切危险的冲动和幻想都潜伏起来,儿童不再受到它们的干扰。
•儿童可以自由地将能量消耗在为社会所接受的具体活动当中去,如运动、游戏和智力活动等。
•(5)生殖期(the genital stage)•一般女孩于11岁开始,男孩于13岁开始。
随着生殖系统逐渐成熟,性荷尔蒙分泌的增多,性本能复苏,其目的是经由两性关系实现生育。
•此一时期的心理能量主要投注在形成友谊、生涯准备、示爱及结婚等活动中,以完成生儿育女的终极目标,使成熟的性本能得到满足。
述评•优点:•重视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对个体行为的深一层认识提供了条件。
•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缺点:•过分强调了潜意识和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他的人格的研究资料,主要是对精神病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实验性的量化研究,很难重复,有些结论已被否定。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郊区,排行第三。
父母是较富裕的犹太谷物商人。
•阿德勒年少时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体弱多病、身材矮小——自卑。
早年经历导致强调早期记忆对个体心理的重要影响。
传略(A.Adler,1870-1937)•1895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是眼科与内科医生。
后对与生理失调有关的心理学以及精神病理学发生兴趣。
•1899年遇见弗洛伊德,并跟随弗洛伊德学习10年,成为当时精神病理学分析的核心成员之一,在1910年阿德勒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一职。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并无多少共同之处:•性欲因素,尤其是童年期的性欲因素,是微乎其微的…各种被压抑的、婴儿性欲的概念,甚至连同那个潜意识本身都要抛弃……•1911年,阿德勒退出协会,自立门户,创立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一、自卑(inferiority)与补偿(compensation)•阿德勒认为,人生而不是完整无缺,所有人抑或多数人可能在生理器官及功能上不及他人,由此导致自卑感。
•自卑既可能摧毁一个人,也可能激励一个人发愤图强,即以取得优越来补偿。
•自卑感在性格上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愧不如人,另一方面掩饰自己的缺陷而力图装腔作势,高出于人。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人,力求补偿,结果反而使缺陷器官的机能超过了完好的器官。
自卑是坏事吗?•阿德勒后来把补偿的概念从生理学的领域扩展到心理学的领域,认为儿童的心理几乎完全受补偿作用的支配。
•儿童看到成人比自己优越,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力图克服缺陷以求达到优越的目标。
这一推一拉的过程继续终生而不停止,从而使个体达到更大的成就。
二、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阿德勒接受尼采的“超人哲学”,认为人都有一种向上意志,权力意志,即追求征服、追求优越,永不停留。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能导致积极的发展,或引起自卑情结,即执着企图控制他人和极端追求权力。
•追求卓越既会带来利益,又会产生危害。
如果一个人一心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就会形成一种自尊情结:专横跋扈,爱虚荣,骄傲自大,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