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感觉

❖ K=△I / I ❖ △I: JND I: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K:常
数,韦伯分数 ❖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 折光机制 ❖ 感觉机制 ❖ 传导机制 ❖ 中枢机制
折光机制
感觉机制
❖ 视网膜是眼球中的光敏感层 ❖ 最外: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 中间: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 最内:神经节细胞
1.视觉适应
❖ 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 暗适应 ❖ 明适应
参与细胞
持续时间
暗适应 先视锥与视杆细胞, 再视杆细胞
30-40min/510min
明适应
视锥细胞
5min/0.2s-1min
2.后像
❖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 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这种现象叫后像
❖ 正后像 ❖ 负后像
注视图中的花30秒,然后直接将视线转移到白色区域 或者一张白纸上。
3.闪光融合(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 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4.视觉掩蔽
❖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 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 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万绿丛中一点红--视觉的对比
2.马赫带
❖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 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 一条更暗的线条。
3.视敏度
❖ 视觉系统分辨最小 物体或物体细节的 能力。
视力
(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 1.视觉适应 ❖ 2.后像 ❖ 3.闪光融合 ❖ 4.视觉掩蔽
大家好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第三章 感觉
学习要点:
❖ 感觉的一般概念 ❖ 视觉 ❖ 听觉 ❖ 其他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作用
感觉剥夺实验
三、感觉的分类
(一)强度------明度
❖ 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 觉,主要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 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 表面的反射系数。
论打光的重要性
普肯耶现象
❖ 夜幕降临,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
(二)颜色------波长
(二)颜色------波长
❖ 1.颜色三特性: ❖ 色调------波长 ❖ 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 ❖ 饱和度------颜色的纯、杂程度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颜料混合
(二)颜色------波长
❖ 2.色觉缺陷 ❖ 色弱 ❖ 色盲
约翰·道尔顿
正常颜色视觉与色盲和色弱的模拟比较
色盲检查图
(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 视觉对比 ❖ 马赫带现象 ❖ 视敏度
1.视觉对比
❖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 起的视觉经验
❖ 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根据刺激物的 性质与它所作 用的感觉器官
课后阅读: 近刺激和远刺激 P94 感觉的编码 P94-95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什么是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 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 觉。这里的刺激范围就是感觉阈限
❖ 刺激范围内相应的感觉能力,即为感受性 ❖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与声波物理特性频率的 变化不完全对应。
听觉理论
❖ 频率理论 ❖ 共鸣理论 ❖ 行波理论 ❖ 神经齐射理论
听觉理论
❖ ①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 这种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
频率运动的。
不足: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 相符合的。
传导机制
❖ 三级神经元: ❖ 第一级网膜双极细胞 ❖ 第二级视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
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 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 第三级:从外侧膝状体发出,至大脑枕叶的 纹状区(布鲁德曼17区)止。
中枢机制
❖ 视觉感受野: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 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 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 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第三节 听觉
❖ 声波
一、听觉刺激
一、听觉刺激
❖ 人的听觉阈限:16Hz---20000Hz ❖ 最敏感:1000Hz---4000Hz ❖ 言语:300Hz---5000Hz ❖ 音调的差别阈限:1000Hz与1003Hz的差别
二、 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 听觉基本现象
❖ (一)音调: ❖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
细胞 类型
视杆 细胞
视锥 细胞
细胞 数量 1.2亿
600万
视网膜 功能 位置
边缘多 夜视 明暗
中间多 昼视 颜色与 细节
物质
视紫 红质 三种视 觉色素
盲点
❖ 人的每一只眼睛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盲 点,盲点上没有感受器,是视神经纤维 离开眼睛的部位。
❖ 人们一般不会感觉到盲点的存在,因为 通激活过视觉模式,大脑视觉皮层的活 动可以使信息扩展到盲点。
❖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 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 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特征觉察器。
推荐阅读
作者希瑟•塞勒斯本身罹 患了先天性疾病──脸盲 症(prosopagnosia)
三、视觉的基本现象
❖ (一)强度------明度 ❖ (二)颜色 ❖ (三)空间因素 ❖ (四)时间因素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 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 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 反比关系:E=1/R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 最小差异量。
❖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
❖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的数值也成反比 关系,而且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 是恒定的。
听觉理论
❖ ②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 赫尔姆霍茨提出。 ❖ 声音刺激频率高,短纤维发生
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频 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 反应。
相关主题